11月13日,貴州省“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舉行。“十四五”期間,貴州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強化比較優勢,努力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
五年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全省地區生產總值于2022年突破2萬億元大關,2024年達到2.27萬億元,“十四五”期間增量預計超過5000億元。今年人均GDP預計突破6萬元,較2020年增加1.2萬元以上。從財力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兩千億元大關,從2020年的1787億元增至2024年的2170億元,預計今年將超2220億元。
工業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頂梁柱”,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20年的17.1%提升至2024年的36.7%。特別是以數字經濟、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快速崛起,今年前三季度電子信息制造、汽車制造、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6%、64%和36%,新動能正加速集聚。農業“壓艙石”基礎更加穩固,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大關。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譽度持續提升,實現優勢更優強勢更強。
科技賦能激活新動力,創新底色越鑄越亮。“十四五”以來,貴州新增公共大數據、綠色農藥等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在橋梁建造、礦產資源勘探及精深加工、新能源電池材料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突破50%。“中國天眼”再創紀錄,已發現脈沖星1152顆,超越同期國際同類探測成果總和。在長征火箭、神舟飛船、C919大飛機這些國之重器上都有貴州制造的貢獻,眾多科技成果正從實驗室加速走向生產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年間,貴州積極打造黔東南州黎從榕、遵義兩大“橋頭堡”,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著力拓展東南亞、南亞、中亞等“一帶一路”市場,推動新能源電池、白酒、輪胎等“貴州制造”加快出海,2024年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出口額增長85.8%。生態環境質量方面,全省中心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率保持98%以上,主要河流出省斷面水質全部優良,每年為長江、珠江輸送1000多億立方米優質水源。發展方式加快綠色轉型,世界首臺660兆瓦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在貴州投運,標志著我國高效清潔煤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全省清潔能源裝機占比突破60%,綠色經濟占比由2020年的44.4%提升到2024年的48.8%,“含綠量”持續提升。
民生保障方面,貴州堅持每年將七成左右財政支出用于民生領域。“十四五”以來全省累計新增城鎮就業約310萬人,幫助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超過300萬人次,高度關注脫貧人口和特殊困難群體,將193.44萬脫貧戶和防返貧監測對象納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圍,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和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較2020年分別提高24.2%、67.4%和17%。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每年都有新變化,“十四五”累計新增學位15.4萬個。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成開診,老百姓就近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紅飄帶”“偉大轉折”等文化地標精彩呈現,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貴州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鄒康表示,展望“十五五”,貴州仍信心滿滿,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切實發揮比較優勢,強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支撐,繼續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貴州新風采,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編輯:楊軍 通訊員:羅思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