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在“紅色鄰居”網點聊天。本報記者 蔡穎輝 文/圖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城市的鋼鐵叢林中如何感受到鄰居的關心與溫暖?6月11日,南昌市西湖區西湖街道啟動“紅色鄰居”黨建項目,根據轄區多為小面積樓房特點,充分利用街道自有房屋打造“共享空間”,為居民提供包括共享廚房、共享客廳在內的多項暖心服務。
6月11日,記者走進位于朱紫巷的社區“紅色鄰居”網點,里面一片涼意。小區居民熊大媽與陳大媽帶著孫子孫女在共享娛樂室內玩玩具。“家里面積小,這里光線好又不熱,我和鄰居們聊聊天,孩子們在一起玩,大家都開心。”熊大媽高興地說,這里還能借到一些常用工具,解決了居民不少的煩惱。
“大到電鉆,小到放大鏡,只要寫個借條,簽個字就能拿回去用,用完還回來銷賬。”居民江炳義樂呵呵地說,現在“紅色鄰居”網點應急柜內的便民工具幫了居民們的大忙。記者在現場看到,包括工具類如鉗子、卡尺等,醫療器械類如血壓儀、云南白藥等,生活類如雨衣、眼鏡等,體育用品類如籃球、棋類等物品擺放得整整齊齊,方便居民借用。
“我們打造‘紅色鄰居’,為居民提供服務,就是希望群眾能夠在家門口感受到黨組織的存在、體驗到黨組織的服務、享受到黨組織的溫暖,使基層黨組織成為服務群眾的堡壘,基層黨員成為服務群眾的先鋒,真正夯實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提升城市黨建水平。”西湖街道黨工委書記劉時賢告訴記者,項目根據轄區內居民樓普遍面積較小、采光不好的特點,在轄區不同的“紅色鄰居”網點分別提供會議室、會客廳、廚房、球場、游樂場、書吧等各種功能房。“老人要祝壽,家里坐不下可以來網點,可以用這里的廚房做菜、聚餐。朋友來了家里不方便坐,可以來這里喝杯茶,這里就是社區居民共享的客廳、廚房。”
除了提供工具和活動空間,“紅色鄰居”內還設立志愿柜,邀請轄區非公商業企業與熱心公益的人士,共同完成捐贈物品、扶貧幫困、愛心陪護、城市美容師、文明先行者、微心愿等鄰里守望服務。“紅色鄰居”愛心志愿者們每次參與志愿服務的情況會進行登記,根據《紅色鄰居積分管理辦法及細則》,在紅色賬本上記錄相應的積分。積分達到一定額度,可到“紅色鄰居”網點選擇獎品或者到轄區商戶網點享受對應的消費折扣。非公企業商戶既可以選擇捐獻愛心物品,也可以提供消費折扣,還可以直接參與到日常志愿服務中來。
劉時賢表示,在目前的基礎上,街道計劃選擇一批有條件的樓棟和庭院,建立“紅色鄰居”微站點,將愛心服務延伸到居民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