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啼鳴,光影鷺島。第3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15日晚在廈門落幕。金雞獎不僅是一份獎項,也是觀察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窗口。從提名、最終獲獎影片和電影人身上,今年的金雞獎充分展現了題材創作多元化、新生代力量崛起、產業融合深化等趨勢,中國電影正在向“新”而行。
創作多元化 不斷滿足差異化觀影需求
在今年的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提名中,既有《志愿軍:存亡之戰》歷史題材的巨制,也有《好東西》風格鮮明的文藝片,還有《小小的我》講述平凡個體的影片。最終,《好東西》脫穎而出,獲得最佳故事片獎。
這是11月15日拍攝的第3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現場。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廈門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張艾弓認為,《解密》等懸疑類型片入圍,表明商業類型片在逐漸提升藝術深度,《小小的我》《好東西》等作品聚焦社會現實,注重時代共鳴與藝術價值的結合。當下,國產電影通過類型創新與社會議題結合,逐步構建起覆蓋全年齡段、多元文化表達的內容生態。
今年以來,電影市場供給豐富,涵蓋了歷史、動畫、喜劇、動作等多種類型,多元化題材滿足不同消費者觀影需求。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影片在創作中更加注重融入傳統文化內核,注入當代價值理念,通過創新敘事方式與運用最新科技,讓作品既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品位與精神追求,也具備走向國際市場的潛力。
新生代力量崛起 為行業發展注入動力
今年的金雞獎中,易烊千璽憑借在《小小的我》中飾演腦癱患者劉春和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成為獲得該獎項的最年輕演員。在最佳男主角、女主角評選過程中,劉昊然憑借《解密》、段奧娟憑借《歲歲平安》曾分別獲得提名。
11月15日,易烊千璽憑借在影片《小小的我》中飾演劉春和獲得第3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業內人士認為,新生代力量正穩步接過票房重任,為行業注入動力。他們憑借在多部作品中的積累和多樣化嘗試,逐漸形成了穩定的觀眾緣和口碑基本盤。
在新生代導演領域,他們憑借差異化題材和扎實創作獲得觀眾認可。青年導演戴墨憑借電影《唐探1900》獲得了本屆金雞獎最佳導演,他坦言,“作為青年創作者,我們愿意擁抱新技術、新理念,帶來更多新可能”。
青年導演廖威凱憑借《南方蝶道》入圍第七屆金雞電影創投大會主單元終極路演。他表示,創投大會匯聚了行業內一線資源,推動優秀電影項目與產業資源精準對接,可助力青年電影人從創作孵化走向市場落地。
導演張藝謀認為,年輕人是中國電影的未來,今年金雞獎提名和參賽最大的特色是年輕導演作品比較多,“看到很多好的作品是年輕導演的處女座,呈現了一代一代傳承和發展的好態勢”。
“電影+文旅”助力產業融合深化
在今年金雞電影節啟幕之際,廈門市順勢推出10條影視旅游線路,一條條線路串聯起“海上花園”的光影記憶與城市風情,讓影迷們既能追尋熱劇足跡,又能沉浸式感受廈門城市魅力。
近年以來,國家層面連續推出政策,支持“電影+”業態創新,通過影旅融合、票根經濟等方式,使電影成為促進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獲得今年最佳故事片提名的電影《唐探1900》,春節期間不僅帶來了30億元票房收入,還讓該影片的拍攝地山東德州樂陵影視城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地,短短7天內帶動當地旅游收入超9000萬元。
《唐探1900》不是個例:一部《哪吒之魔童鬧海》讓“跟著吒兒去旅游”成為熱門出游方式,《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則引領觀眾踏上殷商文化探索之旅……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助理教授祝嘉良認為,電影正在從單純的娛樂消費,升級為連接文化和旅游的情感消費和體驗消費的入口。電影作為文旅消費的“新場景”與“內容IP”,吸引影迷前往影片拍攝地、取景地與故事發生地,實現了“為一部電影,赴一座城”的引流效果,展現了“電影+文旅”融合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