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秘長盧邁以“農村兒童的公平起點”為主題進行了一場演講,引發社會關注。
在演講中,盧邁以政策研究者的角度、從社會公平入手,回溯了基金會關注偏遠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問題的初衷。盧邁認為,關注兒童發展,尤其是兒童早期發展,這對于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促進社會公平有很重要的意義。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顯示,我們國家整體上貧困的代際傳遞情況是有好轉的。但是底層25%的人群,他們的父代收入不高,把這個傳遞給子代的可能性是0.48,就是有將近一半的可能性,低收入人群的孩子還是低收入。盧邁指出,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關注兒童的早期發展,通過促進他們各種能力的發展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這里關鍵的是兩個因素,一個是營養,一個是教育。
營養問題怎么辦?
2006年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提出,要把營養重新置于發展的核心地位,因為營養不良會影響兒童的學習能力和未來的健康。
盧邁用廣西都安縣三只羊小學舉例。三只羊小學坐落在三只羊鄉鎮。三只羊小學建了寄宿制學校,將孩子集中起來,吃飯問題卻沒有解決。據了解,孩子們天天吃的都是米飯和黃豆。2006年中國疾控中心和我們一起去做了測試,這些孩子的維生素攝入為零,因為他們沒菜吃。男生攝入的熱量只相當于推薦量的66%,女生相當于70%。
因此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廣西自治區教育廳合作,在都安開展了一項試點。一共有2000個孩子,其中包括三只羊小學,他們得到了膳食的補助,建了食堂,而另外有500個學生,我們給他們發了衣服,沒建食堂,將他們作為一個對照組。一年以后,有食堂有飯吃的孩子,他們的身高比對照組多增長了1.3公分,而且他們的肺活量也要高很多。這個報告提交上去以后引起了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所以我們持續地關注,再加上社會力量的幫助,在2011年國家開始實行貧困地區的義務制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現在每天學生補助4塊錢,一年200個在校日一共補助800塊錢。
這個項目現在覆蓋到了3600萬鄉鎮和村的農村義務制教育學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飯我只能吃一半,而這些孩子可以把整碗都吃下去。
教育問題怎么辦?
盧邁介紹,生活在貧困地區的0到6歲的兒童大概有2000萬。我們有一個分析,0到3歲的時候有45%的兒童是生活在村里的,在這里不包括鄉鎮,在3到6歲的時候生活在鄉村的兒童占到了52%,大一點的也會送到家里由老人來照顧。
整體上來說,0-6歲的孩子有48%生活在鄉村,他們的學前教育和早期養育應該怎么解決呢?在2009年,我們開始試點的時候,學前教育的普及率只有50.9%。我們當時要探索的就是,如何把學前教育送到村里面去。
在我們決定要把學前教育送到農村去以后,大家給我們提了三個問題。第一個,你們又要在農村去建學校了,當時建小學花費那么大,你們又要去做一輪嗎?第二個,你們能招到老師嗎?第三個,你們能保證質量嗎?
盧邁回答說,我們不需要新建教室,不需要做這個投資。國家在鄉鎮建幼兒園,一個最少要200萬,多的要400萬。山村幼兒園現在70%用的都是閑置的小學教室,還有一部分是在村級的公共場所和黨員活動室等等。
老師招得到招不到?招得到,只要把標準適當放寬一點,高中學歷、中專學歷、大專學歷,只要是熱愛這份工作就可以。在農村這樣的青年,尤其是女青年是很多的,他們經過體形、語言幾項考試,再正式上崗,他們對孩子們非常有愛心,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聽到一次家長投訴,沒有發生過一次丑聞。這3200位幼教志愿者他們活動在農村,在2009年他們的工資是1200塊錢,現在是1800到2000塊錢不等,根據地方的情況。收入不高,但是他們對在自己的家鄉工作有著非常高的熱情。
能保教學證質量嗎?能保證,就是要培訓。由教育局組織,用縣城公辦園的老師來做的培訓。而這些老師,他們中間現在有60%都已經拿到了幼師資格證,也有百分之十幾本身就有教師資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