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現場就是戰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在“雷神山”上有這樣一群“硬漢”,他們參加完火神山醫院項目援建任務后,又勇攀“雷神山”,來自中建三局二公司工業公司,負責集裝箱板房校正、縫隙密封、開隔離間探視孔、支架吊桿焊接等精細化施工任務。

物資員董順:夫妻搭檔 同心共“抗疫”
“現場沒有電,施工處于暫停狀態,關鍵時刻我們不能拖后腿,臨時用電必須搞起來!”挎著單肩工具包、隨手拿著筆和本,物資員董順大聲說道。他面臨的第一個難題是施工發電機的汽油供應問題,為此,董順開啟了“瘋狂電話”模式。他通過跑現場、找資源,不斷催促十幾家供應商,每天日行30000步,最終保障4桶汽油順利到場,讓項目發電機運轉動力十足。

作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物資員,董順還是一名白衣天使的丈夫,妻子是在武漢市中心醫院發熱門診部的一名醫生,現在正在前線戰斗。為了支持武漢市“抗疫”和妻子的工作,他在來到項目之前,一直在武漢中心醫院參加志愿服務,義務接送醫務工作人員上下班。看到妻子每天疲憊的身影,董順表示疼在心里無法言說。因此,看到火神山項目建設的號召后,他毅然應征,發揮特長,為抵抗疫情做更大貢獻。在火神山結束后,他又轉戰雷神山,是項目現場的“百寶箱”,為項目供應傳遞窗收邊條、墻角蓋板、電焊機電焊條、發電機發電油、手磨機手電鉆、燕尾釘、泡沫膠槍、切割片等項目物資。“看著街上空空蕩蕩的心里難受,我一定要做點什么!”董順堅定地告訴記者。
現場工長陳凱:精益求精 提高施工效率
“再等一下,這個三角窗尺寸誤差太大,必須精確后下料。”這是雷神山Ⅱ區 B1及B2的施工現場工長陳凱對工人的指導。
剛從火神山歸來的陳凱已連續工作10余天了,每日工作時間長達12小時,但他依然精神抖擻,對現場工序節點絲毫不打盹兒。他說:“火神山醫院雖然建起來了,可是每天看到那么多確診病例的增長,我實在沒心思去休息。雷神山醫院我們更不能馬虎,我有了寶貴的施工經驗,對這個特殊工序更熟悉,我愿意繼續奮戰一線。”

由于分公司援建進場的時間差,廂房傳遞箱三腳架的急缺,成為制約工期節點的一大難題。陳凱了解情況后,凌晨1點拿著手電筒數次量箱體間距和厚度,并進行記錄驗算,最終通過技術論證進一步優化物資采購方案。通過加大采購渠道、現場多方談判、多部門溝通協調,他忙完工區施工后連夜驅車調配型材。次日清晨,傳遞箱三腳架U型型材、地面鋁合金蓋板、鍍鋅鐵片等材料悉數到場,“有米才能下鍋,看著這些材料都齊全,仿佛看到了醫院拔地而起。”陳凱有感而發。
勞務工友李耀鳳:為了救命再拼一次命
“能參與關乎老百姓的救命工程,我無怨無悔。”一邊吃著熱騰騰的泡面一邊笑嘻嘻的勞務工友李耀鳳這樣說道。1月29日,在接到建設通知后,他立馬投身火神山醫院的建設。2月3日,工程部又發來通知,他二話不說獨自驅車3小時趕到雷神山醫院。
作為57歲的老工長,他將勞務工友團結起來,“我們一輩子為了賺錢拼命,這次也算是為了救更多人的命而拼一次命。”一整個勞務班組在李耀鳳的帶動下,服從指揮,高效作業,哪里缺人搶著上,儼然成為雷聲山醫院工地最熱氣騰騰的工友班組。“一組蓋邊縫隙,二組緊跟著校準板房,三組切割開孔,兄弟們,節省一個小時就多挽救一條命。”李耀鳳扯著脖子在雨中大喊。一名工友表示,“我們所有人都被這個在工地打拼一輩子的老工人深深打動,就想跟著他盡快建好醫院。”

無論是董順、陳凱還是李耀鳳,這些人都是火神山、雷神山等應急醫院建設者的一個縮影,他們是最樸實的勞動人民,在國家需要的重要時刻,展現出他們最樸素、最誠摯的愛國之情。(徐智 龔世群 孟虎)
(徐智 龔世群 孟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