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任團長接力幫扶一個民族村

2010年4月,即將卸任的團長蒲繼生(右)與新任團長奚偉(左)在十六村阿拉努爾大娘家交接幫扶事宜。

1998年4月,經過炮兵團官兵奮戰施工,十六村村民終于喝上了自來水。

2009年5月,炮兵團官兵走進十六村幼兒園,開展助學活動。

2011年11月,炮兵團官兵到希望小學為學生們軍訓。

2014年7月,炮兵團官兵給十六村村民講解電器修理技術。
2020年1月2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批準疏勒縣等12個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
在這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日子,疏勒縣巴仁鄉十六村的維吾爾族大娘阿拉努爾撥通了新疆軍區某炮兵團團長蘇志發的電話,分享這一喜訊。
在一個泛黃的小本子上,阿拉努爾記著這個炮兵團8任團長的聯系方式。劉明申、任亞新、王鳳林、魏江力、王登良、蒲繼生、奚偉、蘇志發,每一個名字都是老人溫暖的記憶:“我記得下他們的電話,卻記不完他們為我這個家,為我們這個村子做的好事……”
十六村地處沙漠邊緣,常年風沙肆虐,土地沙化嚴重。20世紀80年代,全村400多戶人家、2000余名維吾爾族鄉親還過著“住的土坯房、走路塵土揚、喝的澇壩水、四季缺口糧”的窮困生活。如今的十六村舊貌換新顏,2018年就整村退出貧困村,還被評為 “全國文明示范村鎮”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明示范村鎮”。
日子越過越紅火的阿拉努爾大娘常念叨:“解放軍的恩情,就像藤上的葡萄,看得見、數不清?!备辉F饋淼拇迕癜褜懼鞍l展依靠共產黨、致富感謝解放軍”的牌匾掛在村委會大門口。而8任團長帶領官兵接續幫扶維吾爾族鄉親的故事,在當地早已傳為佳話。
一切,都源于52年前的那一次相識……
8任團長接力走進這扇門,認下一家維吾爾族“親戚”
52年前的一天,在自家院子的破籬笆下,饑餓的孩子們為爭搶一小塊干硬的馕餅哭了,阿拉努爾怎么也哄不住,也跟著掉眼淚。
就在這時,來給鄉親們送生產資料的新疆軍區某炮兵團戰士劉明申,敲開了她家的門。誰也不曾想到,這一次不經意間的踏訪,也為阿拉努爾一家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幸福之門。
看到阿拉努爾家中的貧困情景,劉明申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主動挑起了照顧阿拉努爾一家的擔子。
從此,春天幫下種、秋天幫收割,病了送藥、寒來送衣……村里鄉親們羨慕地說,阿拉努爾認了一位跟親兄弟一樣的解放軍兄弟。
為幫助阿拉努爾一家解決溫飽問題,劉明申找來7名戰友,利用業余時間一起在阿拉努爾家的自留地里試驗育苗新技術。這一年,阿拉努爾家種的糧食第一次夠吃了。
春去春又來,劉明申從一名戰士成長為炮兵團團長,始終盡力幫助阿拉努爾一家。
在他離任后,該團繼任的7任團長接力走進這扇門“結對子”,認下這門維吾爾族“親戚”。
為了增加阿拉努爾一家的收入,第3任“結對”團長王鳳林把目光投向了科技致富,幫助他們利用地膜覆蓋種棉技術,使棉花產量比過去增加了3倍。第4任“結對”團長魏江力帶領官兵修建了干渠,解決了農田灌溉的困難,使小麥畝產量大幅增加。第5任“結對”團長王登良出資為阿拉努爾家修建蔬菜大棚,還請來技術人員傳授大棚種植技術,當年阿拉努爾家就增收1萬元。
2009年5月,阿拉努爾家所在的巷道被劃為縣工業園區建設用地,房子面臨拆遷。第6任“結對”團長蒲繼生得知后,立即帶領官兵幫她家蓋起了5間安置平房,解了燃眉之急。此外,官兵們還給她家修起了養雞場,添置了家具,安裝了閉路電視。
2011年,第7任“結對”團長奚偉給阿拉努爾家送來了一批火雞,聘請技術人員教授養殖技巧,使她家的養殖規模擴大,收入大增。
幫扶的接力棒如今傳到了現任團長蘇志發的手中。他上任伊始就走進阿拉努爾的家,了解她們生活所需,并協調軍醫定期上門提供醫療服務。
方法各有不同,感情同樣深厚。8任團長,有的調到其他部隊工作,有的轉業或是退休回到了地方,但無論相隔多久多遠,他們都一直惦記著阿拉努爾一家。
每每想起這些團長“兄弟”們,阿拉努爾就取下相框,指著那些難忘的瞬間,一遍遍地給兒孫們講:解放軍的恩情,永遠不能忘!每年自家果園里的杏子、蘋果、葡萄熟了,她都要把第一筐送到部隊,讓炮兵團的官兵們嘗嘗鮮。
好日子,是軍民攜手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十六村,曾因窮聞名。“能摘掉窮帽子,炮兵團官兵是功臣?!贝妩h支部書記努爾艾力說。
劉明申團長幫扶阿拉努爾一家的故事,受到駐地軍民的廣泛贊許。在他的帶動下,炮兵團黨委自1982年起,與十六村黨支部結成幫扶對子,幫扶共建從一家輻射到全村。
這里處在沙漠邊緣,沙塵暴一起,天昏地暗。為了改善環境,炮兵團官兵同村民一起戰天斗地,改造村容村貌,完成改良土地、造林防沙等多項基礎工程建設。
1996年,炮兵團官兵經過3年多的努力,修筑了一條2公里長的灌溉主干渠,輻射延伸幾十條支渠,總長達15公里,使村里的土地灌溉面積從不足200畝增加到4000畝。年年吃返銷糧的十六村群眾,第一次披紅掛彩向國家交售了余糧。鄉親們把這條水渠親切地稱為“連心渠”。
“地吃水”得到了改善,“人吃水”的問題也亟須解決。十六村過去沒有水井,鄉親們生產生活都靠自蓄的澇壩水,因為衛生條件差,常常引發各種疾病。1998年,炮兵團籌集資金8萬多元,出動400多名官兵,經過3個月奮戰,為十六村建起全套無塔壓力罐設備、供水總控制室,開挖6000多米的供水管道,把自來水通到家家戶戶。
“要想富,先修路”。1993年,炮兵團出動官兵為十六村鋪設了一條寬6米、長15公里的柏油路。5年后,又幫助村里建成一條通往縣城的柏油路。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歷史一去不返,大伙兒把這條路取名為“愛民路”。
路通了,村民發家致富的腳步走得并沒能像預計之中那樣快——因為貧困,十六村的文化教育長期滯后,村民們“文盲”率高,而且幾乎無法使用漢語交流。
炮兵團黨委與十六村黨支部協商,創辦“掃盲夜?!?,派出38名既懂漢語又懂維語的官兵,分別組織了7個掃盲班,利用業余時間幫助村民學習。幾年下來,全村40歲以下的村民全部脫盲,許多以前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鄉親,如今也能讀書看報了。
通過學文化、學科技,鄉親們摸到了脫貧的新門道,錢袋子也慢慢鼓了起來。
2002年,村民居馬巴拉提買了一臺碾米機,開門做生意。機器損壞了,他因看不懂說明書,陷入困境。炮兵團領導得到消息后,專門安排修理所兩名技術骨干前去排憂解難。為防止再出故障,修理所還定期派人去他家進行技術指導,并輔導科技知識。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居馬巴拉提成了操作碾米機的熟手,生意也逐漸好了起來。
阿不都是村里的特困戶,炮兵團官兵為他提供了養牛育肥的信息和技術服務,并籌款幫他買種牛、修牛圈、拉飼料,牽線搭橋、暢通銷路,使他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牛專業戶。阿不都感激地說:“好日子,是軍民攜手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攜手逐夢半個世紀,那些感人的故事還在繼續
8任團長,52年的“接力”,村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解放軍真情幫扶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實處,也在感動中傳遞著正能量。
51歲的牙生,在窮日子里長大。炮兵團官兵幫助他通過養雞發家致富,現在年純收入已達10萬余元,成為當地有名的養殖大戶。得知村民買熱沙的大兒子買買提因交不起學費面臨輟學,牙生連續4年資助買買提上學。他說:“解放軍連續多年資助村里的孩子上學,我現在富了,也得盡自己力量幫幫孩子們?!?/p>
為了拔掉文化“窮根”,炮兵團官兵在十六村建起了全鄉第一所幼兒園,啟蒙教育率達到了100%。他們還逐家逐戶說服動員,進行“一校十班百生”群眾性助學活動,讓每個適齡孩子走進校園受教育。
“在炮兵團有一個傳統,團黨委常委各幫一戶、連以上干部各幫一個貧困生。在十六村,村黨支部委員定點幫扶貧困戶,村民之間互相幫扶蔚然成風。”該團領導說。
逐夢半個世紀,軍民攜手致富一路前行,那些感人的故事還在繼續……
近幾年,炮兵團官兵幫助十六村建立了“農家書屋”,定期增添新圖書;建起了“農民網吧”,讓村民及時了解黨的新政策,掌握致富信息;組織放映隊每月為村里放映一部愛國主義電影;協助開展“五好家庭”“文明村民”“十星級文明戶”爭創活動;幫助村里建起了地毯廠、服飾廠、樂器廠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
2012年,炮兵團協調縣鄉建起了占地兩萬多平方米的“雙擁文化廣場”和“文化活動中心”,并組成各類文化活動小組,共同開展活動,共同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勞作一天后來到“雙擁文化廣場”休息娛樂,是村民們最幸福的時候。在“雙擁文化廣場”舉行軍民聯歡,成了全村的文化盛事。
2019年3月,炮兵團官兵協助村民修建了1200平方米的集貿市場,幫助村民發展餐飲、百貨、日用、農副產品等,村辦和個體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52年的持續幫建,結出累累碩果。十六村被表彰為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單位”;炮兵團先后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擁政愛民先進集體”。
子弟兵對人民一往情深,群眾對部隊真心擁戴。每逢“八一”建軍節等節日,鄉親們紛紛到部隊慰問;老兵退伍返鄉時,村民自發前來送行……
在新時代,魚水情深賡續新篇?!拔覀円欢〞y手炮兵團官兵,帶領村民奔向小康,確保全體村民永不返貧。”村支書努爾艾力說。
(圖片由新疆軍區某炮兵團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