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依靠種植香菇,每年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村里還培養出了多名養羊大戶;村集體每年有了10萬元的收入?!?/p>
講述人:南召縣喬端鎮馬別灣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建強
2017年11月,南陽市移動公司派我和兩名同事進駐馬別灣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駐村3年多來,我認識到駐村幫扶就要把村當成家,把自己當干事的主人公,不做“鍍金”的過路人;要把群眾當家人,把群眾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去辦,既要幫助解決當前的問題,又要為他們做好長遠打算,用真情真意來贏得他們的信賴。
馬別灣村共有103戶383人,地處偏遠,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三分,種地產糧,只能維持日常生活,談不上發展。但這個村總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人均林地100多畝,林地面積大,這是優勢。在隨后的入戶走訪中,我進行了初步統計,發現本村群眾主要依靠種植香菇、養殖山羊為生。于是我確定了“依托山林優勢,發展壯大林下經濟”的基本目標。為讓群眾盡快脫貧,我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商討后決定,為村里打造以種植香菇為主要支撐產業、以養殖牛羊為輔的雙重增收路徑。
目標明確了,就要帶領群眾加油干。我利用到戶增收資金,引導貧困戶種香菇、養山羊。市移動公司領導得知我的想法后,積極聯系西峽的香菇種植專家,到村開展香菇種植技術培訓,提高村民種植香菇水平,減少香菇壞袋帶來的損失。我也前往蘭考、西峽實地考察香菇產業基地,結合本村產業特點,在村里建設了一座四季恒溫大棚,同時爭取項目資金,為村里建了20個香菇大棚和一個冷庫,為馬別灣村打造了以香菇種植為中心的產業基地。
在駐村開展工作過程中,我察覺到有個別群眾對村里工作不滿意,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群眾對村干部的工作不理解、不認可。為此,我重點抓好班子建設,將自己融入集體中,健全完善村“兩委”議事規則、組織生活制度,堅持村里的大事小事、相關扶貧政策都對百姓公開,透明化,消除百姓的猜疑。在平時的入戶走訪中,對群眾反映的事我都第一時間幫助研究解決。群眾反映日??床〔环奖悖伊⒖膛c公司聯系,協調南陽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師到村為村民義診;村里一直沒有通自來水,我多次前往鎮里反映情況,協調加快通自來水工程建設進度;看到特困群眾生活不易,我常自掏腰包給予幫助。正是在這一件一件小事中,我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他們相處格外融洽。
如今的馬別灣村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依靠種植香菇,每年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村里還培養出了多名養羊大戶;村里整修了文化廣場,修建了3座橋,安裝了300盞路燈;村集體每年有了10萬元的收入。如今,我們又多次與旅游公司溝通協商,終于將寶天曼的漂流項目線路延伸到了馬別灣村下游,漂流項目的引進將為村里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這是機遇,也是挑戰,只有建設好美麗鄉村,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從而帶動村里經濟快速發展。
昔日無村集體經濟、無發展動力、無產業的“三無”窮山溝,如今蝶變為“三有”富山村。我個人也真正融入了這個美麗的小山村。每逢過年過節殺豬,大伙兒都喊我過去;村民兒女嫁娶,也都想著讓我過去捧個場。群眾已經把我當成了鄉親鄰里,這是我最高興和欣慰的事情。
(本報記者孟向東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娟整理)
(編輯:張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