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鄧州市把特殊貧困群體“四集中”兜底保障作為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中無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和高齡獨居分散特困供養人員等特殊貧困群體,通過村級幸福大院集中托管、鄉鎮敬養老機構集中供養、社會福利機構集中托養、衛生機構集中治療康復,來真正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鄧州市構林鎮李營村幸福大院(以下簡稱李營村幸福大院)就是這樣一家集中托管的機構。自2020年5月正式運營以來,已累計集中托管80多位低保、五保、貧困老人。

不一樣的小年夜 一樣的幸福
2月4日,農歷小年。鄧州市構林鎮李營村五保戶李文勝,即將迎來他在鄧州市構林鎮李營村幸福大院(以下簡稱李營村幸福大院)的第一個春節。
按照當地習俗,在農歷小年夜當晚的飯桌上,除了餃子之外還會配上當地特制的一種燒餅。而在李營村幸福大院里,為了慶祝節日,鄧州市構林鎮李營村幸福大院院長張文霞除了傳統的美食之外,還為在幸福大院過節的60多位低保、五保老人送上了雞腿等“大餐”。
“住在這里就像住在賓館一樣,冬夏有空調,一日三餐不重樣,真想不到我80多了還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李文勝說。
2020年5月,受益于鄧州市開展的“四集中”活動,此前有上頓沒下頓、生活沒有保障的李文勝搬進李營村幸福大院,從此李文勝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住的房間配有空調電視以及獨立的衛生間,每天的一日三餐按照營養搭配到位,并且每天的營養菜單都不重樣;除了物質的滿足,李營村幸福大院隔三差五還會編排戲劇等節目,豐富老人們的文化生活。
“來之前是不想來,現在住的時間長了,來了就不想走,都把這兒當自己家了。”李文勝說。
“就是賣房也要保證這些托管老人的生活”
事實上,李文勝只是李營村幸福大院65位老人當中的一位,李營村幸福大院能夠順利運營,除了政府的相關補助之外,還要歸功于幸福大院的籌辦人之一張文霞。
今年40多歲的張文霞在擔任李營村幸福大院院長之前去南方打過工、開過公司,特別是在南方擔任企業管理者之后,更加掛念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孩子們。
“我自己也有老人,過去長期在外地工作時,無法在老人身邊盡孝,就特別惦念他們的衣食住行。2016年,從南方回來之后,看到老家有很多留守老人和兒童,就萌發了為這些外出務工人員解決后顧之憂、開一家養老院的想法。”張文霞表示。
而為開辦這家養老院,張文霞和家人四處籌資,甚至賣掉了在鄧州市區的一套房子。經過多方努力,2020年5月,鄧州市構林鎮李營村幸福大院正式迎來鄧州市構林鎮首批“四集中”托管人員。
為了照顧好這些老人,張文霞除了積極參加當地民政部門組織的培訓之外,還自學相關護理及心理學知識。為了保證老人們的營養搭配,張文霞特地從酒店請來三位廚師,不僅保證老人們吃飽吃好,更要保證老人們吃的有營養。
同時,為了滿足老人們的精神生活,除了日常帶領老人們慢走、做拍拍操,定期帶領外出趕集、逛市場之外,還定期組織幸福大院的老人們參演節目,努力讓老年人過一個幸福安寧保持尊嚴的晚年。
實際上,李營村幸福大院能夠成為當地民營托養機構的典范,也離不開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南陽市京德啤酒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仝奮飛就是這些愛心人士當中的一員。
2020年冬天,當得知老人們缺過冬衣物后,仝奮飛自掏腰包數萬元,購買棉被、棉服、食用油、米面等物資第一時間送到李營村幸福大院。
作為見證鄧州市構林鎮李營村幸福大院成長的南陽市臥龍區社區志愿者協會會長李相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民間機構,李營村幸福大院接待了數十位五保、低保以及貧困老人,可以說是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在為政府部門緩解壓力。
作為四集中民營托管機構負責人,李營村幸福大院院長張文霞呼吁更多社會愛心人士關注貧困老人,同時也建議政府在補貼發放上應更及時。
(注:圖片由韓東琳提供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