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霄山脈北麓的湘贛兩省邊界,連綿起伏的群山環繞著文家市鎮,對中國革命有著深遠影響的秋收起義發生在這里。
1927年,風雨如晦的革命年代,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隨后在文家市會師轉兵,自此開始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在中國革命的至暗時刻發出了黎明前的一抹曙光,“先有文家市,后有井岡山”由此流傳開來。

瀏陽文家市鎮秋收起義紀念園
紅旗漫卷湘贛邊
背靠莽莽青山,冬陽下的文家市鎮一派生機盎然。走進秋收起義紀念館,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秋收起義長龍鐵炮……一件件珍貴文物歷經戰與火的淬煉,仿佛從歷史深處走來,靜靜地訴說著93年前那段烽火歲月。
1927年8月7日,在國民黨白色恐怖愈演愈烈的危急時刻,中共中央在漢口俄租界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在較有革命基礎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農民舉行秋收暴動。
9月初,毛澤東在安源的張家灣召集各地黨組織負責人和軍事負責人開會,主持召開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和安源行動委員會聯席會議。
會議就軍事問題和工農暴動的布置問題進行了討論,確定部隊的建制、名稱,成立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毛澤東為書記,擬定了軍事行動和暴動計劃,奪取平江、瀏陽、醴陵、萍鄉等縣,分三路合攻長沙,設定了起義軍旗。
起義軍旗為大紅色長方形,旗面左上角鑲有一顆白色五角星,星上飾有鐮刀、斧頭圖案,旗桿為白色,并豎標部隊名稱。何長工、楊立三、陳樹華在“上級沒有明確指示與現成樣子”的情況下,依照蘇聯軍旗的式樣設計了出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由此誕生。

秋收起義紀念館內還原第一面軍旗設計制作場景
令人唏噓的是,秋收暴動前,毛澤東回了趟長沙板倉楊開慧家。第二天一早,楊開慧帶著三個孩子揮手向毛澤東送別。沒想到,這一別竟成了永訣。
在毛澤東等的領導下,秋收起義暴動的口號山鳴谷應,革命的怒潮滾滾向前。起義隊伍舉起工農革命軍的大旗,怒吼著向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豪紳階級,展開頑強斗爭。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毛澤東在詩詞《西江月·秋收起義》中形象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革命景象。

油畫《秋收起義》
9月14日,國民黨軍羅定團奔襲東門市,與起義部隊持續激戰6小時,雙方傷亡慘重。然而,敵強我弱,各路起義軍隊受挫。當天晚上,毛澤東在上坪主持召開干部緊急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退往萍(鄉)安(源)再作計議。
9月19日,秋收起義部隊輾轉多地,最后在文家市會師,此時工農革命軍已從5000多人銳減到1500多人。
扭轉中國革命的關鍵抉擇
秋收起義紀念館旁的里仁學校,是文家市會師的舊址。綠樹掩映中的校舍莊重典雅,靜謐和諧。盡管那段腥風血雨的日子已經過去93年,這里的建筑風格、室內陳設依然保持著那個時代的基本風貌。
創辦于1841年的里仁學校是一棟完整的清末書院式建筑,青瓦白墻,小院回廊,古樸厚重。校門前紅底黑字對聯“以文會友,為國儲才”十分醒目,昭示著學校160多年春風化雨,弦歌不輟。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時空,來到了風云激蕩的革命年代。秋收起義文家市轉兵的歷史性時刻就發生在校舍里。

里仁學校
1927年9月19日當晚,毛澤東在里仁學校的成德堂主持召開師團以上干部參加的前敵委員會議,大家圍繞起義部隊是繼續進攻長沙還是轉入農村展開激烈爭辯。
最后,會議通過了毛澤東的意見,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撤離湘東地區,向南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中開展武裝斗爭,發展革命力量。
9月20日清晨,在文家市里仁學校操場上,召開了1500多人的會師部隊的動員大會,毛澤東發表了“小石子砸爛大水缸”的著名講話。
“目前的形勢是敵大我小,但只要我們團結緊、打仗勇,總有一天,我們這顆革命的小石頭,一定會打爛軍閥蔣介石那口大水缸的!”臺上慷慨激昂,臺下精神振奮。
“毛澤東的講話不斷被指戰員的歡呼聲、口號聲所打斷,會場氣氛十分熱烈,起義部隊熱血沸騰,對革命前途充滿了信心。”時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2營6連連長的張宗遜后來回憶道。
正是毛澤東的一席激情演講,讓迷惘中的官兵堅定了將革命進行下去的決心,也讓一旁看熱鬧的里仁學校師生深受感染。當時,學校的兩位學生胡耀邦和楊勇趴在墻頭聆聽了毛澤東的演講,隨后相繼踏上革命道路。
9月21日,毛澤東率部撤離文家市,沿羅霄山脈南下。10月27日,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抵達井岡山,開始了創建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斗爭。
文家市轉兵是中國革命的一次偉大轉折,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紅色故土謀振興
紀念館里,慕名而來的游客排起長隊,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文創商店里,秋收起義紀念幣等紅色文創產品琳瑯滿目;紅色研學旅行基地內,一批批游客來到這里學習、團建……在今天的文家市鎮,紅色文旅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文家市鎮年接待游客量超過200萬人次,并且相繼建成民兵訓練基地、紅色研學旅行基地、干部教育培訓接待中心、紅色文創產品研發中心。文家市鎮在服務紅色教育的同時,也推動了當地集體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了紅色場館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搶抓國家紅色旅游發展機遇,深挖紅色文化內涵,致力將文家市鎮打造成紅色文化主陣地、初心之旅目的地、文旅融合試驗地、湘贛合作前沿地。”文家市鎮黨委書記、秋收起義紀念館館長謝波介紹。
除了紅色文旅產業,花炮產業也成為文家市鎮富民增收的重要手段。2020年,文家市鎮實現財政總收入1.9億元,其中花炮產業就占了90%,創造就業崗位近2萬個。一批花炮企業設立“扶貧車間”,帶動5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脫貧。
享譽海內外的瀏陽煙花綻放在世界各個角落,文家市則是煙花出口重鎮。來自這片紅色土地上的煙花,幾十年來漂洋過海,行銷歐美國家。特別是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文家市鎮諸多花炮企業出口不降反增,暢銷海內外。
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故土新顏。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這片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土地正朝著紅色文旅鎮、精品煙花谷、幸福文家市的新征程邁進。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