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掛牌儀式在北京舉行。(圖/中新社)
【編者按】
2021年,中國將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這一特殊節點召開的中國兩會吸引全球關注。2月25日,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主題為“2021年,中國這樣干”的金臺沙龍,邀請專家學者多角度多維度前瞻兩會。
談及鄉村振興,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院長徐秀麗認為,在百年變局和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國內的發展方案與全球發展議題緊密相連。在“十四五”期間,中國將通過鄉村振興繼續推進國內鄉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治理水平等,并通過新型國際發展合作為破解全球發展赤字作出貢獻,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議程。
以下為徐秀麗發言摘編:
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中國開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也隨之正式全面啟動。根據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這個過程界定為五年,剛好處于“十四五”期間。事實上,不論是精準扶貧,還是整個扶貧歷程,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視野之下,都可視為中國鄉村振興的一個序言。在中國提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鄉村振興顯然有著重要且特殊的意義。
從早期支持國家工業化建設到啟動市場化改革,從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再到提高農民收入、保障生態環境、傳承國家記憶與民族文化等,中國的鄉村發展為國家現代化進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時期,為了更好地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既是降低“大進大出”外向經濟依賴的重要抓手,更是解決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主要矛盾的重要渠道。早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時,國內一些經濟學家就發現,中國如果過于依賴“兩頭在外”外循環格局,那么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將面臨不確定的風險,所以需要及早部署和挖掘國內經濟潛力,2006年“十一五”規劃已明確提出,應立足國內擴大內需推動發展,其中鄉村發展與內需提振無疑是重要一環。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提出,當前中國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主要就是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鄉村振興始終是中國發展議程的一部分,也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抓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也可為破解全球發展赤字提供中國思路。經過新中國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余年來的發展,中國從最初積極與國際社會接軌,到現在積極參與到全球治理之中,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和中國對世界的認知已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發展有限等客觀原因,使得中國對國際事務的關注和參與力度相對有限,而隨著綜合國力的上升,尤其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大量中國的資金、商品、標準等隨著跨國投資、貿易等走向海外,客觀上也使中國更加關注全球發展的關鍵議題,比如衛生健康、氣候變化、全球收入不平等、糧食危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而這些議題與鄉村振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今年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中,就明確闡述了新時代的中國國際合作發展觀,“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減少貧困、改善民生,旨在同發展中國家一道,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消除發展赤字,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p>
在國際社會,尤其在非洲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盡管通過千年發展目標已取得不少進展,但就如何減少貧困、推動農業農村發展,促進現代化轉型等始終是其孜孜以求的核心關切,他們希望通過全球層面各類南南合作基金、以及中非合作、中拉合作、東盟10+3等區域合作平臺與中國搭建起互鑒互學的橋梁,這又進一步豐富了中國鄉村振興的內涵和內容。
總而言之,在百年變局和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國內的發展方案與全球發展議題緊密相連。在“十四五”期間,中國將通過鄉村振興繼續推進國內鄉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治理水平等,并通過新型國際發展合作為破解全球發展赤字提供中國思路,從而為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積極貢獻力量。(整理/陳洋)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