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巫溪縣勝利鄉洪仙村脫貧戶馮發彩又到自家樓頂清掃太陽能發電板。她一邊清掃,一邊對記者說:“都說春雨貴如油,我卻希望春雨不要下得太頻繁。因為一下雨就要清掃發電板,不清掃又沒有穩定的收入。”
馮發彩是我市光伏扶貧的受益者之一。幾年前,借助扶貧資金和銀行貸款,她家樓頂架起了3千瓦的太陽能發電板,陽光一照上去就能帶來現錢。
前幾年,馮發彩的丈夫因病去世,家里一下子沒了主心骨和壯勞力,帶著小孩的馮發彩生活十分困難,被認定為貧困戶。“村里的扶貧項目不少,但大多需要勞力。當時我就想,要是有個不太需要體力,又一直有收入的產業項目,該多好啊。”回憶起往事,馮發彩感嘆。
沒想到,脫貧攻堅戰打響后,這好事兒真讓她碰上了。2015年的一天,村干部帶著電力公司的人來測試,說她家的光照條件不錯,適合搞太陽能發電。沒過多久,村干部上門給她測算了費用,馮發彩簽字同意后,技術人員爬上屋頂,為她安裝好了太陽能電池板和電表。剩下的事情,就是管護好設備,等著“陽光變現錢”了。
按照國家對光伏扶貧的要求,海拔3000米以下,日照時間1200小時以上是基本標準;馮發彩家所處的位置,海拔約1000米,年均日照時間約1500個小時,光照條件十分優良。她也因此成為了我市第一批享受到光伏扶貧政策的群眾。記者在她家中的電表上看見,累計發電量已有14116度,“這兩天天氣不好,所以漲得慢點,要是碰上大晴天,一天就有十來度呢。”她高興地說。
據測算,村民安裝3千瓦的光伏發電板,共需要2.4萬元,其中市扶貧專項資金、區縣配套和農戶自籌各8000元,而且投入產出比約12.8%,每年可為貧困戶帶來約3000元收入,也就是說,農民自籌8000元,到第三年就能收回成本,并持續產生收益。
正因如此,光伏扶貧拓展了精準扶貧的新途徑,特別是對于那些家中無勞力、無資金、無技術的貧困家庭而言,光伏扶貧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對于集體經濟薄弱的空殼村來說,光伏扶貧也能為村集體提供一定資金。例如,奉節縣太和鄉石板村合理利用扶貧資金,在閑置空地安裝了40千瓦的光伏電站,每年可正常發電8萬余度,為村里帶來6萬余元收入,用于臨時救助、基礎設施養護等方面。
資料顯示,從2015年以來,我市在巫溪、巫山、奉節等3個光照條件較好的地方開展了光伏扶貧試點,累計建設電站287個,裝機容量1.37億千瓦,累計發電3131萬度,發電收益1657萬元,覆蓋脫貧戶2281戶,戶均增收7000多元,實現了從“一次輸血”向“長效造血”的轉變。
光伏扶貧的特點是“細水長流”,一次安裝,可受用20年以上。“這就是說,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光伏扶貧項目將持續發揮作用。”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