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2020年度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結果公布,遵義市位列第一。產業強、農民富;環境美、治理優;民風淳、文化靚的鄉村振興遵義“樣板”初現雛形。
這不僅是全市上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階段性成效,還能從中看見遵義市深入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的數字“解碼”。“無論是農業現代化的創新發展,還是數字鄉村建設的治理應用,無論是農村經濟的數字化轉型,還是農產品直播帶貨的熱火朝天,大數據既是有力有效的抓手,又是極其重要的助力。”遵義市大數據發展局負責人說,要樹牢大數據思維,充分運用大數據方法,積極推動鄉村產業與電子商務、物聯網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融合、勞動力就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活力。
數字設施:暢通信息“高速路”

數字設施的跨越提升不僅讓鄉村走上信息“高速路”,也是遵義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大數據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十三五”期間,遵義市深入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大會戰,開展了“寬帶城市”、“滿格遵義”、“寬帶鄉村”、“小康訊”、“電信普遍服務試點”、“網絡扶貧”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超過90億元,建成通信基站4.38萬個,農村地區30戶以上自然村4G網絡實現100%全覆蓋,建成開通5G基站近2878個,省網骨干帶寬達3680G,全面完成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寬帶鄉村試點建設并通過驗收。
隨著數字設施的更加完善,視頻通話、直播帶貨、電商網店等方式快速走進基層群眾的生活,不斷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創造提供了更多就業和發展的機會。
截至目前,遵義市習水、湄潭、桐梓3縣建成電商驛站10個。15個縣級智慧服務中心,通過本地自建平臺開展“直播帶貨”,帶動農產品網絡零售額4.5億元。成功獲批中國(遵義)跨境電子商務綜合實驗區建設,跨境電商交易額同比增長30%。
數據平臺:黔貨出山“加速器”
湄潭祥農云平臺通過對茶園現場的傳感器實時信息采集,生成茶葉生長過程追溯報告。通過AI圖像識別技術,形成正向溯源和反向鑒真相結合,用最便捷的方式,推動地方品牌保護,提高商品價值,助力黔貨出山。
紅花崗區海龍鎮貢米村的智能化生態種養循環體實驗基地,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手段,著力打造智慧循環農業……各類大數據應用平臺的應運而生,不僅聚焦各類農產品的集中展示,而且還成為黔貨出山的“加速器”。
2020年,遵義市農產品產銷對接服務智慧云平臺建成,通過“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構建“1+15+X”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即打造1個大數據平臺,整合15個縣級配送服務中心,形成了“管理與服務并行、餐桌到田間全覆蓋、綠色安全可管控”“跨部門、跨地域、跨產業發展”的遵義農產品產銷對接新模式。這不僅為遵義市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大數據支撐,更讓遵義農產品乘上網絡快車“泉涌”出山。
如今,大數據平臺的廣泛應用,讓市場就在“家門口”,讓客戶就在“手機上”,“黔北糧倉”真正加快變成“黔北錢倉”。截至2021年4月,遵義市農產品產銷對接服務智慧云平臺已在全市已覆蓋12個縣(市、區)、2855個采購單位、66個農產品配送企業、約53萬用餐人員,累計完成交易訂單約24萬單,實現交易額4.74億元。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大數據戰略行動的深入實施,大數據賦能的現代農業將更加綠色、高效、智能、智慧。”遵義市大數據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說。
數字治理:管理模式“新變革”
龍溪鎮作為余慶縣數字鄉村試點鄉鎮,先行先試,把便民服務、村民自治、數字農業等作為發力點,不斷推進基層組織數字化、集體經濟組織數字化、民營經濟組織數字化、產業數字化,讓數字鄉村建設為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由點及面,縱觀全局,數字治理帶來管理模式的“新變革”,這些都是遵義積極探索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鄉村數字治理新模式,借助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2020年,遵義市建成的“遵義市防貧監測預警幫扶平臺”,有效融合公安、民政、醫保、教育、住建、人社等部門1487萬條數據信息,完成對243617戶的監測,實現了平臺聯動核查管理、防貧幫扶管理、行業數據管理、成效評估管理、數據統計分析、動態監測預警等功能,從源頭上有力有效防止返貧發展。與此同時,還建成就業務工綜合服務平臺,以大數據應用高效完成的人崗智能匹配和就業信息推送,實現群眾就業、企業招聘雙向精準化,促進穩定就業。

遵義市委明確,要立足遵義實際,樹立抓產業就要抓數字化轉型、管行業就要管數字化發展的思維,超前謀劃、主動出擊,努力在數據應用上下功夫,做足“大數據+生產”、“大數據+生活”、“大數據+管理”等融合發展文章,為努力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指明前進方向。
數字領航,智繪遵義。今后,遵義市將堅定不移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加快建設大數據服務集聚區,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社會治理、服務民生深度融合,不斷賦能產業轉型升級、鄉村全面振興、經濟加快發展,為闖新路開新局搶新機出新績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