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3月23日電 3月22日,南非獨立在線新聞網站(IOL)發表文章稱贊中國環境友好型經濟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中國的綠色發展經驗值得南非借鑒。
文章說,從多個指標來看,中國已經成功地打贏了一場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中國人民建設了一個綠色、和諧的家園。
近年來,中國已經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個,約占中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中國正式設立了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
中國通過健全的生態環境可持續和保護政策,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開展環境保護和湖泊修復等工作,已經產生了積極的結果。
在中國各地,旨在恢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措施讓許多水生動物和野生動物重新回歸自然,如江豚、亞洲象、朱鹮、東北虎、麋鹿。2021年,中國還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
文章說,中國的綠色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經驗?在保護自然及其生態系統方面,南非又可以從中國學到哪些經驗?
第一,經濟發展要與生態保護相協調。如果我們以犧牲生態為代價來優先解決經濟問題,就會產生負面影響,正如我們看到的不受控制的城市化、工業化和污染。追求經濟和生態雙贏,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為子孫后代進行的必要投資。
第二,追求天人和諧,這是跨越政治和意識形態鴻溝的必然要求。如果國家領袖和各政黨能以身作則,普通民眾就會愿意做出犧牲。
第三,必須做出果斷的政策選擇。比如在中國,一旦決定追求綠色工業化,關閉高污染工廠的爭論就沒有了。2010-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由69.2%降至56.8%。
“這是一個有力的例子,說明果斷的領導力可以成就什么,能夠促進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和諧?!?/p>
(編輯:齊磊 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