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出這是一條“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的殷殷囑托。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湖南不斷強化以科技創新為重點的動力支撐,在創新成果產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新人才培養引進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區域創新能力全國排名由第11位進位至第8位。
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全省上下如何勠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搶占產業、技術、人才、平臺“四個制高點”,成為在湘全國人大代表、住湘全國政協委員以及相關部門、機構、企業負責人關注的重點。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科技與產業共生共促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湖南省冷水江三A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全國人大代表、冷水江三A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主任黃水波介紹,企業基于白炭黑項目的研究基礎,打破了高端工業漆消光粉、開口劑等領域的國外壟斷,實現國有品牌的突破,廣泛應用于木器、涂料、卷材、油墨等領域,產品年銷量3000噸以上。
“白炭黑項目有個特殊的代號叫做‘108白炭黑’,意思是經過108次中試實驗,項目才獲得成功。其背后,是幾百次小試實驗、107次中試實驗的失敗。”黃水波感慨,“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把經濟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讓科技與產業共生共促。
湖南是魚米之鄉。一個難點曾困擾農民兄弟多年——臥式砂輥碾米機一到冬季加工優質稻或水分較高的稻谷時,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堵糠問題,造成停產檢修,而此時正是米廠生產旺季,損失大,用戶抱怨也大。
郴州糧油機械有限公司的科研團隊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攻關,成功解決堵糠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郴州糧油機械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杰俊表示,國產糧機要用好數字技術,加強理論創新,加速產品研發,服務升級換代,把握發展“良機”。目前,一款可以對稻谷品質進行智能在線檢測的樣機又在該公司開始研制。
湖南是中醫藥大省,正加速向中醫藥強省跨越,科技的支撐作用尤為重要。省中醫藥研究院近年研發了40多個創新中藥品牌,為打造省內藥材種植(養殖)產業帶,推動我省中藥材規范化、規模化、品牌化建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我們將專注中藥種業和新藥研發,以原始源頭創新引領現代中藥發展,為湖南打造中藥千億產業提供強力支撐。”省中醫藥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葛金文介紹,今年研究院將利用芙蓉實驗室“中藥制劑關鍵技術研發平臺”,加速湖湘名醫名方挖掘研究、中藥制劑關鍵技術研究,建成國內領先的創新中藥“孵化器”,收獲產業產出產能大繁榮。
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打造戰略科技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湖南正加快推進“四大實驗室”“四大科技設施”建設,搭建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培育戰略科技力量。
3月5日,岳麓山實驗室建設如火如荼,農大片區已完成6棟封頂,農科院片區已完成2棟封頂,林大林科院片區已完成3棟封頂,年底前將實現項目整體交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單楊介紹,屆時,省農科院科研團隊有望全面入駐。
單楊同時擔任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重要節點實驗室洞庭實驗室的主任。實驗室瞄準的是農產品—食品加工業一體化支撐體系。“農產品—食品加工業已發展成為湖南省兩大萬億產業之一,但同時面臨著行業規模偏小且布局不優、農產品—食品加工轉化率不高且精深加工率偏低等問題。”單楊介紹,“洞庭實驗室將聯合各方力量,打造結構優化、布局合理、鏈條完整的現代農產品—食品加工業體系,建設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實驗室。”
高能級創新平臺是整合資源、集中優勢的“大兵團作戰”。只有與各合作單位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共同推動各類成果轉化、場景落地,才能實現合作共贏、持續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學黨委書記陳曉紅擔任主任的湘江實驗室,就致力于打造先進計算與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科技力量、面向未來的數字經濟高地。這個平臺將匯聚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各方優勢,促進各類創新要素有機融合,在產出原創性重大成果方面作出貢獻。在今年確定的目標中,湘江實驗室要形成不少于450人的科研團隊,建設容量不低于5PB的算據中心,在算力、算法、算據、算網等方面取得一批成果。
夯實“第一資源”,創造良好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
過去一年,湖南實施“三尖”創新人才工程,支持人才(團隊)420人(個),全省108人躋身國家級人才隊伍,23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青、優青資助,萬余名科技人才投身鄉村振興一線,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
“要培育‘三尖’創新人才,夯實‘第一資源’。”省科技廳廳長李志堅介紹,湖南將培養造就高層次人才、加大人才引進集聚力度、營造人才良好發展環境。2023年,將擇優遴選支持100個創新團隊,推行以才引才、靶向引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完善科技人才常態化聯系服務機制,并扎實開展科研人員“減負行動3.0”,為人才提供更加優質高效服務。
得人才者,得創新力,得競爭力。
湖南大學充分發揮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引領和聚集效應,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十三五”以來,引進海內外知名高校青年骨干教師1200余人,其中來自世界大學排名前100位或國內高水平A+學科的達63%。
引才、聚才,鑄才、育才。湖南大學不僅鼓勵潛心基礎研究,也持續推動學科交叉,2022年新增國家級人才42人,入選全球高被引學者32人次,位列內地高校第二位。轉化科技成果近200件,融資金額超5億元,孵化科技型公司超10家。
“我們還將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健全人才政策體系,搭建多維度教師發展平臺,探索中部地區高校‘引得進、留得下、干得好’的人才引育長效機制和工作范式。”湖南大學黨委書記鄧衛表示。
(參與采寫:余蓉 陳奕樊 施泉江 陳昂昂)
(王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