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濟遭遇逆風,民營企業作為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和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其重要性愈加凸顯。據市場監管總局數據,截至去年末,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在企業總量占比93.3%,吸納就業占比48.3%,進出口規模占比50.9%。可以說,民營企業是推進國家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動力。
為激發民營經濟活力,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于近日發布,旨在提振1.18億戶個體工商戶和5000萬戶民營企業的信心,幫助企業共渡難關。
從內容來看,意見回應了民營企業的呼聲期盼,包括明確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提出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健全對各類所有制經濟平等保護的法制環境。為保證文件落實,有關部門將強化部門協同、央地聯動水平,加強對文件落實情況的動態跟蹤,抓緊時間把措施轉化為實際行動,給當地民營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當然,我們也要意識到,實施效果如何,還取決于基層政府能否認真履行文件要求,尤其是在地方政府面臨巨大財政困的情況下。此外,一些地方的民營企業仍然面臨政策申報手續繁瑣、投資歧視、市場壁壘高企、監管高壓、稅負壓力大等問題,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外部經濟環境嚴峻,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不容忽視。由于民營企業信心不足,民間投資同比增速從2022年3月份的8.4%下滑至2023年4月份的0.4%。那么,如何創造出幫助民企共渡難關的政策環境?如何讓他們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各居其位、各有其用?這些關鍵問題能否得到有效解決,是留給新一輪政策舉措的考驗。
本文譯自《中國日報》7月20日社論
原標題:Measures for bigger, better, stronger private sector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編譯:曹靜 編輯: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