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轉型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創造了經濟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氣候政策和生產成本上升的挑戰。中國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助力相關國家抓住綠色價值鏈的發展機遇,可以通過加強環境評估、提高排放標準、改善民生和強化環境責任降低環境成本,可建立“一帶一路”跨境環境補償機制,呼吁全球共同分擔治理成本。
作者:陳濟
中金研究院執行總經理,綠色經濟團隊負責人
全球綠色轉型為“一帶一路”參與國發展經濟創造了機遇,但也帶來了制約。由于生態和環境意識的提高,許多國家的環境和氣候政策變得越來越嚴格。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和南非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環境政策嚴格程度在上世紀90年代后迅速上升。這意味著,許多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面臨比發達經濟體更嚴格的政策和監管限制。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收緊“綠色約束”的背后有兩個主要力量:一是國際上對于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等環境問題的治理力度增強,二是這些國家內部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全球民眾生態環保意識和對生態環境的訴求也在上升。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綠色環境指標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即古典環境經濟學所描述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根據這一理論,隨著一個國家人均GDP的增長,環境污染水平先上升,然后下降,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先污染后治理”。
然而,在這個“綠色約束”收緊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觀察到發展中國家的EKC趨于平緩,這意味著盡管發展中國家處于與發達國家相同的發展水平,但污染和排放卻減少了。EKC的扁平化意味著環境與發展之間關系的變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不會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走一條新的綠色發展道路,可以說是“邊發展邊治理”。
與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相比,“邊發展邊治理”的主要挑戰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將面臨技術、能源、資本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的窘境,這可能導致經濟發展放緩。但與此同時,綠色轉型已經創造了新的產業,如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電池,這些產業有望擴大規模并成為全球經濟的主流。這些新產業應該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發展創造機會。
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抓住全球趨勢帶來的機遇,在更大范圍內配置一個國家的生產要素,參與全球生產和分工,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的關鍵途徑。綠色轉型是當今世界最突出的發展趨勢之一,并且近年來,隨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實施,這一趨勢還在加速。
雖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因“綠色約束”面臨增高的成本,但綠色轉型也產生了新的比較優勢:一些國家的風光資源豐富,一些國家的鋰、鈷、鎳、鉑、銅和錳等新能源金屬儲量較多,此外全球綠色產業鏈讓許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大量勞動力參與全球生產。總之,綠色轉型可以將許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新興資源和龐大的勞動力吸納進全球產業鏈,讓綠色產業成為這些國家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中國提出,綠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而共建“一帶一路”綠色底色的關鍵,是幫助相關國家實現綠色效益最大化、綠色成本最小化。中國能夠利用自身的綠色產業優勢,盡可能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參與綠色價值鏈分工的發展機遇,幫助新能源金屬資源豐富的國家破解所謂的“資源詛咒”,例如,中國可以幫助資源國完善道路和港口等基礎設施,發展新能源金屬相關的中下游制造業。另外,中國風電光伏產品和電力設備性價比高,全球競爭力強,可以通過投資和建設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廠,以及機械和零部件貿易,與風光資源豐富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實現互利合作。
通過加強環境評估、提高排放標準、改善人民福利、增強環境責任感,環境破壞可以降低。中國應鼓勵企業在實施海外項目時通過提高排放標準來積極減少排放并承擔成本,以盡量減少對當地環境的破壞。生態環境部和商務部2022年聯合發布的《外商投資合作與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指南》中明確指出,如果東道國沒有相關生態環境政策標準或標準要求較低,鼓勵采用國際慣例或中國更嚴格的標準,以更好地應對“一帶一路”倡議綠色發展下的風險和挑戰。政府還可以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綠色技術以及綠色投融資方面的合作,降低國內企業走出去的交易成本。
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跨國污染治理等問題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環境治理的效益具有全球或區域屬性。如果考慮成本效益對等原則,既然環境效益是全球共享的,那么治理成本也不應僅由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承擔,而應在全球層面分擔。例如,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發達國家積累的排放和環境破壞比發展中國家大得多,而發展中國家的生態保護工作對全球氣候和環境具有重大影響。然而一直以來,發達國家都未能對環境收益進行合理付費。
因此,中國可以呼吁全球行動起來進行利益補償,積極參與和引領國際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探索建立國際環境補償機制,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爭取合法合理的發展空間。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Seizing green opportunities"
責編 | 宋平 辛欣
編輯 | 張釗 唐文若
實習生王詩尹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