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7日電 10月26日,世界貿易組織前副總干事易小準在“全球戰略對話2023”智庫論壇上發表了線上講話。他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利遠大于弊。目前,全球化正遭遇逆風,各國應打造一個更具韌性的經濟全球化,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潮,摒棄零和的冷戰思維,主動肩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
易小準介紹,冷戰結束以后,經濟全球化應運而生,世界享受了長達三十年的發展紅利,全球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依靠多邊貿易體制,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率、相互依存的全球價值鏈。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其實是這一輪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價值鏈的主要推手,這些跨國公司根據他們比較優勢的邏輯來運行,哪里生產和貿易成本低,他們的資本和產業鏈就會向哪里流動。他介紹,世界貿易組織(WTO)對政策透明度的規定為跨國公司的貿易和投資決策提供了便利,多邊貿易規則和爭端解決機制的強約束性為經濟全球化的大發展提供了穩定和可預見的貿易政策環境。
易小準指出,經濟全球化正在遭遇逆風。盡管全球化作為經濟發展的長期大勢并不會終結,但是當前全球化已進入深度調整。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了世界經濟增長由高速到低速,全球化進程由強到弱的雙重轉變,地緣政治沖突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反彈又疊加了疫情,重創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伴隨著國際政治和經濟局勢的劇烈動蕩,主要發達國家刮起了一陣去全球化的逆風。但丹麥、挪威、瑞典等歐洲國家并沒有出現反全球化的浪潮,因此,他認為發達國家在處理全球化的問題時應當借鑒這些北歐國家的經驗。
易小準表示,經濟全球化正在呼吁加強多邊貿易體制,未來的全球化走向將取決于市場經濟邏輯和地緣政治邏輯的博弈,市場經濟邏輯將會繼續推動全球化。當前,世界正在面臨著比以往更加艱難的全球性挑戰,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如何讓經濟全球化走向更加包容平等、互利共贏、多邊合作的方向,如何打造一個更具韌性的經濟全球化,是人們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各國尤其是大國,應當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潮,摒棄零和的冷戰思維,主動肩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
10月2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日報社共同主辦的“全球戰略對話2023”智庫論壇隆重舉行。此次對話的主題是“全球機遇與挑戰: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確定性”。
(編輯:胡曉珊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