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6月25日訊 “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研究叢書”學術研討暨新書發布會6月23日在北京召開。此次活動由湖南師范大學、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湖南師范大學中華倫理文明研究中心、道德文化研究院和岳麓書社承辦。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單位的六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活動。
叢書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華倫理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長向玉喬教授主編。叢書共六冊,圍繞中華文明的突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從史論、哲論、政論、文論等多個領域廣泛搜集相關經典文獻,并通過簡明扼要的文獻解析,對中華文明的演進歷史、精神標識、文化精髓、現代形態以及中華民族的文明觀等論題展開了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揭示了研究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新書發布環節,湖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蔣洪新介紹了湖南師范大學的發展概況以及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華倫理文明研究中心的建設成績,認為“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研究叢書”的出版,是湖南師范大學教師自覺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一個生動縮影。中南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謝清風在發言中強調了學術出版工作在中華文明傳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對支持叢書出版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叢書主編向玉喬教授詳細介紹了叢書的編撰背景和主要內容。
學術研討會期間,與會專家圍繞“中華文明觀”“文明與文化的關系”“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清華大學陳來教授指出, “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研究叢書”全面展現了中華文明觀的形成過程和主要內容,是全國首批具有開創性、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具有學理性強、體系性強、創新性強等鮮明特征。
北京大學張學智教授認為,叢書既有理論分析,又有文獻支持;既有價值關懷,又有知識建構;體現了湖南學者堅持傳承弘揚湖湘文化乃至中華優秀文化的守正創新學術傳統。
華東師范大學楊國榮教授從文明與價值系統的關系、文明與民族的關系等角度展開論述,認為叢書以文明為核心概念展開研究,生動呈現了文明的多重向度,特別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獨特神韻及其開放性特征。
清華大學萬俊人教授認為,研究中華文明應該關注文明與文化的關系、“第二個結合”、湖湘文化的時代定位等論題,展現宏大視野;湖湘文化不僅是地方文化,而且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形態。
南京大學郭廣銀教授建議學界圍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重要論題繼續展開深入系統的研究,重點探究“五個文明”的協調發展、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關系、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等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韓震教授論述了文化活動與人類意義世界的關系、“兩個結合”的文明史意義,認為叢書的出版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價值,可以為進一步研究中華發明提供學理啟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甘紹平研究員強調,叢書具有創新性、前沿性,既有對傳統文化的回顧,也充分凸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同時強調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孫春晨研究員認為,學界應當從學理上厘清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等重要概念的內涵要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深刻闡發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肖群忠教授認為,叢書具有學術建樹性、理論系統性、文獻經典性三大特點,能夠為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啟示。
中共中央黨校靳鳳林教授指出,叢書很好地將理論宣傳與學術研究有機結合在一起,文獻編選具有針對性、廣泛性和系統性,體現了研究團隊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扎實的學術素養。
北京大學劉曙光教授認為,叢書不僅弘揚主旋律、體現守正創新學術精神,而且具有結構合理、方法創新、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等特征,是具有創新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鄒碩 朱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