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趕秋2006年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遺;2016年作為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楊元崇 黃馨怡 實習生 周伊銘 梁英
8月7日,立秋,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邊城茶峒景區、雙龍鎮排料村,人山人海,熱鬧非凡,2萬余名苗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共赴一年一度的苗族趕秋。
石龍 攝
迎秋、祭秋、鬧秋,萬人歡慶秋至大地、福滿人間。苗族鼓舞、苗族服飾、苗族古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匯集于此。
苗族趕秋,2006年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遺;2016年,作為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紅綢飄舞、腳步輕躍,苗家兒女以鼓迎秋、以鼓迎客。舞臺四周,圍滿了慕名前來的男女老少。
石龍 攝
苗族人民勤勞樸實,世代耕作,將五谷神稱作秋公秋婆進行敬奉。苗師“巴代雄”敲著大鑼、吹著長號、舉著苗幡、擊著竹柝、搖著蚩尤鈴、托著祭品,神圣莊重地走上祭壇,宣讀祭語,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百業興旺。客師“巴代扎”身穿紅色法袍,頭戴紅巾冠扎,左手握綹巾,右手握師刀,跳起綹巾舞,以壓邪除災、祈福納祥。
石龍 攝
秋收,是苗族人的最大樂事之一。現場,苗歌、接龍舞、苗族武術、舞龍舞獅、都樂舞接連上演。20名苗家女性手持青傘,演繹龍翻身、龍出洞、龍現爪等動作;功夫少年出拳舞棍,英姿颯爽。
引火燒身、吞竹簽、胸肌吊水、仙人合竹等苗族絕技,引得人群陣陣叫好。
石龍 攝
場外的攤位上,苗族服飾、苗族銀飾、蠟染、苗醫藥等特色非遺產品,琳瑯滿目。
“趕秋是苗族人民歷經千百年,在生活生產中積累形成的一種文化。”苗族趕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吳海深說。
石龍 攝
78歲高齡的吳海深,上午6時就到了現場。“肯定要參加,這是我一輩子的事業。”站在臺下,他目光炯炯,望著登臺表演的趕秋后輩,滿是欣慰。
為更好地傳承趕秋,吳海深自學電腦,將相關資料整理成冊,積極傳幫帶,并為感興趣的游客進行培訓。如今,他已有70余名徒弟,最小的僅15歲,通過口述、資料傳遞和實踐指導,他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石龍 攝
花垣縣苗劇團成員劉婭妮負責本次活動的舞臺調度。提起苗族趕秋,她自豪不已,“作為花垣人,我們更加有責任保護好、傳承好、發揚好苗族趕秋。”苗劇團通過編排節目、送戲下鄉等形式,積極傳播趕秋文化。
攝影愛好者文惠寶,特地從常德趕來,在邊城茶峒和排料村兩個會場之間奔波,只為用鏡頭留下更多苗族文化。
如今,湘鄂渝黔4省市邊區,形成約200萬人的苗族趕秋節文化圈。苗族趕秋成為增進民族團結、進步與交流的重要載體。
原載于《湖南日報》2024年8月8日03版
作者:楊元崇 黃馨怡 周伊銘 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