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極力將中國塑造成“全球安全威脅”的形象,然而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在中東和俄烏沖突中的外交調解努力表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并不對任何人構成“制度性對手”,而是重要的對話合作伙伴與和平建設者。中國不像其他大國那樣簡單地“選邊站隊”,而是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建設性態度促進包容發展,以創新的方式降低沖突,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 者
李形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云山領軍學者
丹麥奧爾堡大學兼職教授
利天佑 (Francisco Leandro)
澳門城市大學葡語國家研究院副院長
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一直想努力弄清楚一件事:在世界舞臺上,中國究竟是一支什么樣的力量?是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的一支破壞性力量還是建設性力量?是維持世界現狀的力量還是修正主義變革力量?中國是否會利用其軍事和經濟實力,以放棄既有的國際規則為代價來推進自己的利益?中國崛起帶來的影響,包括經濟、科技、貿易、金融等硬實力方面,以及理念、規范、文化、思想、價值體系、學術等軟實力方面,究竟應如何解讀?西方應如何理解中國正在發揮的國際領導力,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國外交政策和行動背后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今天,美國堅定地認為,中國是“唯一一個既有意圖重塑國際秩序,也越來越多地擁有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實現這一目標的競爭者”。美國最新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指出:“中國有在印太地區建立一個更大的勢力范圍,并成為世界領先大國的野心。它正在利用其技術能力和對國際機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為自己的威權模式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塑造全球技術使用和規范,以維護其利益和價值觀。”
因此,在美國眼中,中國成了“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制度性對手”,是全球經濟和技術競爭者和全球安全挑戰者。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也被解讀為“在政治和思想上和美國形成了競爭關系,要在全球推行一種不同于美國的發展和治理模式”。中國在經濟崛起的同時,釋放出了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和觀念沖擊,中式傳統思想和社會規范也得到了廣泛傳播,正日益在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中發揮重要作用。
雖然西方主流媒體極力將中國塑造成“全球安全威脅”的形象,但這并不能讓世界信服,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相反,最近幾件有關全球和平與安全的大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們對于中國作為“全球調解人”角色的認識。一是幾周前,中國通過巨大的外交努力,將哈馬斯、法塔赫等巴勒斯坦不同派系聚集在一起,為推動國際上承認巴勒斯坦國創造條件,從而推進“兩國方案”。中方一貫主張以“兩國方案”結束沖突,實現地區和平。二是中國一直不遺余力地在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搭建橋梁。中國在這兩場目前最緊迫的武裝沖突中促進對話和穩定的外交努力,被視為中國外交的重大成就,標志著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去年,伊朗和沙特阿拉伯達成歷史性和解,兩國同意重建外交關系,重開大使館,而中國為促成和解發揮了重要作用。沙伊和解標志著海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朝著緩和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并可能為解決該地區的其他大小沖突鋪平道路。
如何理解中國取得的這些外交成就?作為一個公正的斡旋者,中國的和平原則是什么?為什么這些原則能在國際上得到互為勁敵的勢力和派別的一致接受?
第一,中國首創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些原則不是簡單的外交辭令,而是正在成為國際秩序的基石。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是國際舞臺上一支建設性力量、一支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的力量、一支給世界帶來積極變革的力量。因此,重要的是要注意到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特征:它是一個建設性的文明大國,理解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政治文化、歷史和發展軌跡,它們都需要一定的包容空間。
其次,中國并非只會空談,而是已經成長為一個積極的、平等的外交伙伴。它的話有人傾聽,而且確實有助于化解緊張局勢。與其他挑事、拱火的大國不同,中國明確致力于和平與發展,待時機成熟時果斷采取外交行動。事實上,中國的國際交往并不構成“制度性對手”,而是以創新的方式處理沖突,以建設性態度促進包容性進步,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或許,與其說中國是一個“制度性對手”,不如說中國正在西方框架之外扮演一個全球事務參與者的角色。
第三,傳統上,其他大國總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價值觀來“選邊站隊”,絲毫不考慮沖突的根源及其背后錯綜復雜的利益網絡,中國則與之不同。中國的外交立場是平衡的,對各當事方保持同樣的尊重。這反映了中國獨特的政治文化,旨在為緩和緊張局勢、開辟新的和平道路、確定發展方向作出貢獻。或許,與其說中國是一個“意圖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者”,不如說它意圖成為一個關鍵的合作者,正在幫助世界適應新形勢,為國際體系創造新的治理條件,為所有人帶來和平與穩定的環境。
自去年以來,中國的一系列外交活動給全世界上了重要一課,也回答了本文開頭提出的許多問題。這一課的核心內容是:在新興國際秩序的背景下,中國外交扮演著全球合作者和貢獻者的重要角色——這或許與此前其他大國的角色有所不同。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Constructive endeavors"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劉夏
編輯: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