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新建黃桶至百色鐵路那蒙澄碧河特大橋首個水中墩樁基動工開鉆,標志著黃百鐵路廣西段橋梁工程正式啟動。(據《央視新聞客戶端》10月22日報道)
黃百鐵路那蒙澄碧河特大橋只是鐵路部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現鐵路建設與生態環保并重的縮影。放眼萬里鐵道線,綠水逶迤,青山萬重,處處都是“鐵路藍”繪就發展與生態共美的畫卷。
建設綠色環保線路,實現生態與速度共舞。在鐵路新線建設過程中,鐵路部門將環保理念深植于心,從線路設計開始,就細致考量噪聲、振動、粉塵等生態影響因素并做好相應方案,保護沿線的綠水青山。除了黃百鐵路那蒙澄碧河特大橋外,貴南高鐵建設們在7次跨越澄江濕地公園的澄江雙線特大橋上使用了聲光屏障、節段拼裝梁等環保技術,為“小鳥天堂”筑起綠色屏障;川青鐵路專門修建污水處理站,以實際行動守護“地球之腎”的純凈;中老鐵路在建設過程中,加裝了數十公里的野象防護欄,對野生亞洲象以及原始森林進行溫柔的呵護……一項項舉措,證明了在飛馳的速度上,既能看到最優美的風景,也能觸摸到保護生態的溫度。
發展綠色便捷物流,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作為國家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鐵路部門不僅將綠色發展融入每一寸鋼軌的延伸,更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展現擔當風采。據統計,交通運輸業碳排放中,公路運輸占比近八成,是排放量最高的運輸方式。因此,在運輸中適當提高鐵路運輸和水運占比,能夠有效降低交通運輸中的碳排放。同時,目前我國多式聯運運量占全社會貨運量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降低社會物流總費用約0.9個百分點,節約成本支出1000億元左右。近年來鐵路部門加強與企業、物流公司合作,大力推廣“公轉鐵”、鐵水聯運等綠色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另一方面,緊密對接國家物流樞紐總體規劃,在全國建成171個鐵路物流基地,持續完善鐵路場站多式聯運、倉配中心等綜合服務功能,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三季度以來,國家鐵路累計發送貨物10.04億噸,同比增長3.8%,創單季度貨物發送量歷史新高,助推物流運輸降本增效和生態環境不斷向好。
升級綠色運維機制,實現環保與效能同行。鐵路部門加強頂層設計、把節約優先、綠色低碳理念貫穿到鐵路運營和養護全周期,大力應用新型節能材料、技術裝備和規劃設計,推動鐵路運維體制綠色低碳轉型。例如南寧北站設計了智能照明系統及電力能耗管理系統,可與時間、雨棚照明與列車到發信息聯動,避免照明系統因無人管理而處于常開狀態造成的電量浪費;滬寧沿江高鐵建設之初將生態景觀納入設計規劃,鐵路部門會同地方政府部門同步打造車站橋下景觀,因地制宜布置城市通廊、園林景觀,合力打造站城融合新樣板……讓鐵路融進綠色、融進城市,不僅為乘客提供了更加舒適和美觀的旅行環境,也為鐵路沿線的居民創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間。
鐵龍縱橫馳騁,山河秀美如畫。期待在鐵路部門的持續努力下,?綠色鐵路將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美麗中國建設的鐵路篇章會更加壯美恢弘。(莫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