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哈麗華,勇敢的站在此次戲劇節的舞臺上。“我熱愛戲劇舞臺,每一次嘗試都讓我更加了解自己。”
70歲的千里草奶奶已是第二次來參加戲劇節,“去年我就參演了一部作品,我特別喜歡這個氛圍。”
今年8月,為充分調動民間戲劇文化資源,讓戲劇走進群眾、融入日常,重點文藝扶持項目“第二屆銀川群眾戲劇節”在遙劇場精彩開場。
戲劇節共設四個主題單元,通過“專家幫、群眾演、共分享”的形式,吸引了一批熱愛戲劇的普通群眾,他們和藝術家一起創排、一起展演,臺下他們生活各異,臺上大家都是閃閃發光的“藝術家”。從生活舞臺到戲劇舞臺,不僅點燃了群眾的文化熱情,豐富了群眾的業余生活,也讓更多人尋到了自己熱愛的方向,實現自我價值。
把“主角”轉向戲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舞臺。“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大家關注到了銀川的戲劇作品,各行各業熱愛戲劇的群眾參與其中、融入其中,真正找到了一種獲得感和滿足感,它正在用獨特的力量,提升著城市的活力。”第二屆銀川群眾戲劇節藝術委員會主任李思遙說,接下來,戲劇藝術展會轉變為群眾全程參與的公共文化活動,為建設品質強市貢獻文化力量。
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寧夏銀川市持續開展重點文藝項目扶持工作,激勵和支持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立足銀川產業發展、改革創新、城鄉面貌等鮮活素材和創作沃土,集中力量打造創作了一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銀川元素符號的文學、藝術、出版等方面的文藝精品。
“書香銀川 銀川書香”全民閱讀系列活動、國際葡萄酒攝影大賽、“強基工程”—文藝助力基層精神文明建設行動、“點亮一盞燈 照亮讀書路”名家薦讀......一大批原創文藝活動已成為全市品牌活動,讓市民盡情享受家門口的“文化大餐”,正如時代前進中的朵朵浪花,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翻過山,跨過海,追逐那夢想的帆......”清脆的歌聲,飄揚在劇院之中。在銀川劇院的舞臺上,小演員們正在進行兒童劇《山那邊是海》的創排,該劇目計劃年底正式與觀眾見面。
《山那邊是海》通過福建支教老師在閩寧鎮中學創立“花兒合唱團”的故事,展現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豐碩成果。
“作為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我們不僅要承接演出,更要出品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文藝作品。”銀川藝術劇院副總經理楊艷說,作為本次重點文藝扶持項目之一,《山那邊是海》在保留寧夏“花兒”原有韻味的同時,將“花兒”中最經典、最動人、最具有代表性的樂曲進行新的詮釋與再現,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舞臺上,為藝術明珠“花兒”賦予時代的光彩。
一張剪紙如何帶來新氣象?親眼看到李劍的作品,才有了答案。整張剪紙色調淳樸自然,生活氣息濃郁,無論是動物、人物還是場景,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沉淀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象和生動。
“我們結合旅游產地需求,以IP建設為推動,開發黃河文化系列、賀蘭山巖畫系列、寧夏二十一景系列、二十四節氣系列、生肖系列等文化旅游紀念品,大家都非常喜歡。”李劍說。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第四代傳承人,李劍對于文化傳承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傳統文化既傳統,又面向未來,它蘊含著無限可能,就看如何找到和我們新時代更好地切入點。”這些年,李劍和團隊通過創作研發、文創衍生、研學體驗培訓等項目,讓大家得以尋非遺、賞非遺、感知非遺魅力。
目前,已帶動全市50家非遺企業產業化發展,輻射帶動非遺就業1000余人。如今,越來越多的非遺創新呈現,成為文化消費新時尚,一大批非遺項目正在轉化成為新興文創產業,成為銀川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一大亮點。
漫步在鳳凰幻城旅游休閑街區、駐足欣賞鼓樓和玉皇閣亮起的璀璨燈光、體驗一次花博園“山海之夜”夜游項目.....近期文旅市場頻頻“火熱出圈”,讓“塞上湖城、大美銀川”的城市名片更加靚麗。
據悉,銀川市委宣傳部將充分發揮重點文藝項目在藝術創作中“風向標”、“助推器”和“孵化器”的作用,堅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探索農商體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讓傳統文化底蘊“活”起來、文旅產業發展“快”起來,城市形象品牌“亮”起來,持續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做強城市品質“硬支撐”,不斷擴大文化傳播力、旅游帶動力、城市影響力,加快建設國際旅游目的地。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