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伴著一聲汽笛,7558次“和田玉龍號”列車緩緩駛入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站。熙熙攘攘的候車室里,坐滿了背著各類農產品的村民,聽聞汽笛聲,大家滿臉興奮。對鄉親們來說,他們等待的這趟列車,既是交通工具,也是特殊的巴扎(意為“集市”),可以售賣自家的農產品。
列車停穩后,乘警迪里亞爾·皮爾東一躍而出,跑向車站候車室出口,他要幫助海日妮薩·阿卜來提搬運農產品。“我準備了兩大箱紅棗和葡萄干!”海日妮薩·阿卜來提一臉歉意,“東西有點重,讓你受累啦!”
熱鬧的車廂里,飄蕩著歡快的樂曲,人們有說有笑,氣氛十分熱烈,小桌板上、行李架上、問詢臺上,擺放著核桃、紅棗、石榴、葡萄干、無花果醬等特產。“火車巴扎開市嘍!都是鄉親們自家產的農副產品,各位旅客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購。”列車長坡拉提汗話音未落,聲聲吆喝便在車廂里響起,一陣高過一陣。
“這紅棗是自家種的嗎?”“都是稱好的唄?”“啥價格呀?”在海日妮薩·阿卜來提身邊,圍滿了旅客。“自己種的,先嘗嘗,買不買沒關系!”樸實的海日妮薩·阿卜來提給大家遞去紅棗和葡萄干。
“火車上沒開巴扎那會兒,因為沒有好的銷售渠道,1公斤葡萄干才賣12元,自從有了火車巴扎,在列車上1公斤甚至能賣到20元呢。”村民艾麥提·阿布都熱依木快人快語,“坐上這趟車,可高興了,去走親戚,順便就把東西賣了。”
如今在新疆,每天穿行于高山大漠間的“和田玉龍號”公益性列車,拓寬了沿線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坡拉提汗說,這趟列車全程1960公里,最低票價僅4元。去年辦了60多場火車巴扎,幫助沿線農戶增收70余萬元。臥鋪車廂還設有信息板,上面寫滿了沿線農產品銷售信息。
每次火車巴扎開市前,乘警都會辦起“助農小課堂”。作為烏魯木齊鐵路公安局庫爾勒公安處乘警支隊乘警,迪里亞爾·皮爾東圍繞乘車安全、防范電信詐騙、保證產品品質等向鄉親們和旅客作提示。“其實大部分是老熟人,一上車就像和老朋友見面,但有些注意事項還是要反復提醒。”迪里亞爾·皮爾東說。
火車巴扎不僅是流動的,還開設了“線上版”。“家人們快看一看,這就是和田大棗,個大皮薄肉厚,特別好吃,還有核桃、石榴、葡萄干,都是產地直銷發貨……”工作之余,列車乘務員變身主播,直播火車巴扎實時場景,銷售農副產品。
和田、墨玉、昆玉、皮山、葉城、澤普、莎車……迎著新年的朝陽出發,“和田玉龍號”仿佛披上了一層金紗,馳騁在南疆大地,樂曲聲、吆喝聲、笑聲交織在一起,在車廂里久久回蕩。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