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在寧夏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5只毛色棕黃、點綴著梅花斑點的麋鹿幼崽穿梭于鹿群中。自4月23日“呦呦”誕生后,又有4只小麋鹿誕生于此。
這些小麋鹿是去年從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遷入的35頭麋鹿種群成功繁育的后代,它們的誕生不僅標志著寧夏瀕危物種遷地擴繁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更成為青銅峽庫區濕地生態系統全面復蘇的生動見證。
從曾經的生態傷痕累累到如今的“鳥類天堂”與麋鹿家園,這片黃河灘涂濕地的涅槃重生,講述著一個關于生態修復、物種保護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四不像”重返故土:一個物種的百年回家路
4月23日11時,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巡防隊員王學先像往常一樣帶著玉米和豆粕混合飼料前往麋鹿生活區投喂。細心的他發現鹿群中少了一頭待產母鹿,通過無人機和望遠鏡搜尋,終于在距離飼喂點約500米的草叢中看到了令人驚喜的一幕——一只新生的小麋鹿正享受著母親的舔舐。這只體長約60厘米、體重約7公斤的幼崽,被工作人員命名為“呦呦”,取自《詩經》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詩句。
“看到‘呦呦’和其他四只小麋鹿健康地在一起玩耍嬉戲,這種畫面簡直太美了。”青銅峽庫區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輝民興奮地說,“這不僅是一頭小鹿的誕生,更是麋鹿這個物種在西北地區重新扎根的重要標志。”
據李輝民介紹,麋鹿曾廣泛棲息于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濕地,史料顯示1700多年前青銅峽黃河沿岸就有麋鹿繁衍的記錄。然而,這個被古人稱為“四不像”(因臉像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驢)的物種命運多舛。20世紀初,因自然災害與人為破壞等因素影響,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1985年,中國從英國重新引入22只麋鹿,經過近40年的努力,全國麋鹿數量已超過1.2萬只,分布點擴至80多處,野生種群達5000余只。
2024年9月,35只麋鹿從江蘇來到青銅峽庫區“安家落戶”。保護區搭建了200余畝的放歸適應區,安排專人負責飼喂管理、日常監測和疫病防控等工作。經過半年的精心照料,這批麋鹿不僅成功度過了在西北的第一個冬季,更迎來了新生命的誕生。
“麋鹿懷孕期為9至10個月,每年3至5月份生產。我們自4月初就密切關注母鹿活動狀況,終于迎來了‘呦呦’的誕生。根據監測,截至5月9日,保護區內24頭母鹿中共誕下5頭小鹿崽。”李輝民表示,更多新生小鹿的誕生,說明麋鹿種群在寧夏的自然繁育正在形成良性循環。
從生態傷痕到鳥類天堂:青銅峽庫區的綠色涅槃
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174.93平方公里,是寧夏最大的黃河灘涂類型濕地,也是西北地區第二大鳥類棲息地。然而,21世紀初的青銅峽庫區卻因人類活動而傷痕累累。
“2000年左右,周邊一些農民進入庫區濕地開荒種田,修堤筑壩、砍伐樹林等致使庫區濕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青銅峽庫區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資源保護科副科長林建虎回憶道。當時保護區內違法修建了300多處房屋及其他人類活動設施,非法侵占土地達8.48萬畝,濕地生態系統遭受重創,鳥類種類和數量銳減。
2002年,青銅峽庫區濕地被確定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7年,青銅峽庫區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成立,開始系統實施濕地生態治理項目。“我們對保護區內違法建筑依法實施了強制拆除,收回被非法侵占的土地,并采取引水灌溉等措施,恢復濕地5萬多畝。”林建虎說。同時,保護區還嚴厲打擊非法偷捕、偷獵、偷牧行為,依法沒收并銷毀大量偷捕、偷獵工具,為野生動物種群的生存與繁衍提供了安全環境。
2017年以來,隨著“綠盾”“綠衛”“退耕還濕”等專項行動的深入開展,青銅峽庫區的生態修復進入快車道。保護區先后投入4000余萬元資金,實施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等項目,并種植樹木10萬余株。通過將12.05萬畝耕地退耕還濕,清理整治230余處人類活動點,這片濕地逐漸恢復了自然狀態。資源保護科工作人員田寧感慨道,“通過‘退耕還濕’等工作的開展,我們將保護區內的人類活動清理整治,把濕地最原生態的面貌提供給了野生動植物。”
如今的青銅峽庫區,已呈現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元一體的健康生態系統。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種類從早期的幾十種增至292種,其中鳥類達212種,包括黑鸛、中華秋沙鴨、金雕等15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以及白琵鷺、鴛鴦、大天鵝等44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每年候鳥遷徙季節,過境鳥類數量可達數十萬只,使這里成為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產于新疆羅布泊地區的中藥材“羅布麻”,因鳥兒的遷徙將種子帶到了庫區濕地,如今呈點狀分布的面積已近1000畝。這一“意外收獲”生動詮釋了生物多樣性帶來的生態紅利。
“濕地好不好,關鍵看水鳥。”青銅峽庫區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局長陸杰表示,隨著生態系統逐步向好,保護區內繁殖量的不斷增加,這里已經成為候鳥遷徙的“中轉站”,主要取食地,同時也是黃河上游重要的生態廊道,在促進物種多樣性的豐富和發展,保持黃河河流生態系統良性發展、改善黃河水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麋鹿與濕地的共生之道:生態系統的精妙平衡
在“呦呦”誕生的同時,麋鹿與青銅峽庫區濕地之間正形成一種互利共生的精妙關系。這種關系不僅關乎單一物種的保護,更關乎整個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平衡。
“在保護區內放養麋鹿,既增加了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又為麋鹿探尋新的生存空間,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控濕地葦草的生長,降低保護區內防火壓力。”林建虎解釋道。麋鹿每天在濕地里吃水草、啃蘆葦,就像給濕地“打理植物”。它們吃掉過于茂密的水草,讓新的嫩草能夠生長出來,從而維持濕地植物的平衡發展,為小魚、水鳥、昆蟲等其他生物留出合適的生存空間。同時,麋鹿的糞便還能肥沃濕地泥土,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然而,將原本生活在長江中下游濕地的麋鹿引入西北干旱區,并非沒有挑戰。青銅峽庫區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采取了一系列創新措施幫助麋鹿適應新環境。巡防隊員王學先幾乎每天都會帶著玉米和豆粕1:1混合成的飼料來到麋鹿生活區投喂。“麋鹿有點怕生,但我幾乎每天都來,它們都熟悉了,看到我就知道有食物來了,會圍過來。”王學先說。
由于麋鹿到達青銅峽時,蘆葦等植物已經變黃,錯過了最佳長膘期,為了幫助它們順利越冬,保護區每天需要額外補充約80斤食物。冬季自然水源結冰時,巡防隊員還會專門給麋鹿準備飲用水。此外,保護區還通過電子設備及人工走訪監測麋鹿身體狀況,搭建擋風圍墻等,確保這些“新居民”能夠適應西北的氣候條件。
“‘呦呦’等小麋鹿們的健康出生證明麋鹿已經初步適應了西北干燥環境,這對瀕危物種棲息地重建具有重要意義。”李輝民表示,“麋鹿種群對我區環境的適應性突破,驗證了西北地區人工繁育麋鹿的可行性,為相關科學研究提供了珍貴樣本。”
守護黃河生態:從單一保護到系統治理的升級
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蛻變,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微觀體現。從單一物種保護到生態系統整體治理,從局部修復到全流域協調,這里的實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提供了寶貴經驗。
“濕地滋潤生命,孕育萬物。”青銅峽市自然資源局局長劉自金介紹,近年來青銅峽市全面加強黃河濕地保護,完成生態效益補償18.36萬畝,濕地生態恢復13.96萬畝,將全市30.93萬畝濕地全部納入林長制責任體系,落實管護職責。
這些努力不僅改善了濕地生態環境,也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綠色動能。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實驗區涵蓋了青銅峽108塔、黃河大峽谷、大禹文化園等文化旅游項目,生態旅游正成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站在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中心湖畔,放眼望去,蘆葦隨風搖曳,水鳥振翅翱翔,新生的麋鹿幼崽在媽媽身旁蹣跚學步。這幅生機盎然的生態畫卷,講述著一個關于重生與希望的故事——從瀕臨滅絕到種群復興的麋鹿,從生態破壞到系統修復的濕地,從對抗自然到和諧共生的人類。
“呦呦”的誕生,不僅是一個物種在故土重獲新生的象征,更是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生動注腳。在這片黃河岸邊的濕地上,人與自然正共同譜寫著一曲綠色發展的和諧樂章。(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圖片 青銅峽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