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為期三天的2025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在北京師范大學成功舉辦。
大會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英語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圍繞“構建AI時代外語教育數字化新生態”主題深入交流,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背景下,外語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與未來圖景。
大會設9場主旨報告與圓桌對話、36場平行分論壇,構筑多元思想碰撞與跨文化對話平臺。中外主旨發言專家圍繞人工智能重塑語言教學生態議題,從技術融合、教學理念、人文視角與教師教材等維度展開,深入探討了AI時代語言教育的多元路徑與廣闊前景。
澳門城市大學首席教授金立賢立足人工智能、跨文化交際、人文學科及英語外語教學的關聯性,闡明多學科融合在新時代語言教育中的關鍵價值。她指出,這些領域在AI賦能下可形成互惠共生關系,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開辟新路徑。
香港教育大學講席教授練美兒指出,面對人工智能變革,我們不僅需擁抱,更應引領變革。她構建了“4T視角”框架——跨語式表達(Translanguaging)、跨符號表達(Trans-semiotizing)、跨知識整合(Transknowledging)與跨文化建構(Transculturing),旨在以生態范式重塑語言教育。
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布萊恩·帕金森的人際情緒趨同研究,為技術時代的語言教育貢獻了深刻的人文思考。帕金森教授探討了情緒在課堂中的傳播及其教學影響,闡明教師情緒(如愉悅或焦慮)可通過非語言模仿傳遞給學生,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信心。
世界英語教師協會(TESOL)主席賈斯汀·謝韋爾指出,生成式AI正深刻重塑教育格局。他回顧其發展歷程,分析AI對教師角色與學習方式的影響,分享教學應用策略,強調教育者需擁抱變革,以提升教學質量、把握AI時代機遇。
汕頭大學教授彭劍娥在主旨報告中提出了“與AI互動中的第二語言交流意愿”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不意味著人類要以更技術化的方式交流,而是應促使人工智能以更具人性化的方式進行溝通。語言教育者、實踐者和技術開發者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深化并真正變革語言教學與學習。
國際英語外語教師協會(IATEFL)主席克里斯托弗·格雷厄姆的發言聚焦“可持續發展與英語教學”主題。他倡議英語教師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聯動英語教學共同體,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科技素養和跨文化理解力的人才。
在教材與教學創新方面,上海外國語大學梅德明教授展示了我國英語教材開發者在構建核心素養導向教材內容方面的最新成果,體現了教材編寫中融合立德樹人與文化自信的創新實踐,為世界提供了兼具理論高度與實踐價值的“中國樣本”,受到國際與會者的高度關注。
在“外語專業的未來:價值重構與跨界融合”圓桌討論環節,北京外國語大學孫有中教授、大連外國語大學??≤S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郭英劍教授探討了外語專業的現狀與未來。專家們指出,面對全球化和人工智能的挑戰,外語教育界既需積極變革,整合技術提升教學效能;更需超越語言的工具性定位,融合相關遷移能力與區域國別文化認知,培養跨學科、跨文化、跨技術素養的高素質外語人才。
本屆大會還首設“中外文化教學對話課例展示”和“外語第一課”教師TED演講專場。在課例展示環節,來自中國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越南等國的英語教師,圍繞文化故事、節日傳統等主題進行教學展示。與會者通過觀摩,深化跨國語言課堂認知,體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教學理念差異與融合之美。教師演講專場中,40位英語教師圍繞“創新課堂探索”等主題,講述教學與成長故事,展現中國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育情懷,引發中外觀眾強烈共鳴。
大會期間,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組委會與國際英語外語教師協會(IATEFL)續簽學術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深化學術交流,共推全球英語教師交流與英語教育進步。
2025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由中國日報社、北京師范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主辦。大會旨在搭建中外英語教育高端交流平臺,以語言文化交流合作助力教育強國建設,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