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好的演出居然是免費的,以前看戲都要跑縣城,現在好了,大篷車把這么好的節目直接送到咱家門口,連孩子都看得手舞足蹈。”寧夏銀川市閩寧鎮福寧村村民李大爺說。
8月9日,伴隨著夜幕降臨,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一輛通體彩繪的“文化大篷車”緩緩展開車廂側板,搖身變成舞臺,車頂升起燈架的同時,歌聲隨之而來。一場文化下鄉活動正式啟幕。
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推出的六大“寧字號”品牌之一的“寧藝好戲”——把舞臺搭在曬谷場、古戲臺、稻田邊,將秦腔、花兒等地方曲藝搬上鄉村舞臺,讓文化惠民演出成為村民與游客共享的精神盛宴。
送戲下鄉,是寧夏各地文化惠民的新常態。這其中,噴繪著“文化惠民”醒目字樣的“文化大篷車”,成為了各地各村最受歡迎的風景線。這輛流動的舞臺,開到哪里,哪里就迅速聚集起翹首以盼的鄉親和興致勃勃的游客。
無需繁復搭建,大篷車自帶專業燈光音響,車廂展開即成舞臺。演出中,悠揚的“花兒”與優美的舞蹈點燃現場;詼諧的相聲讓游客領略地道方言魅力;動人的秦腔讓觀眾一覽西北人的豪邁……
今年,為了讓老百姓看到“想看的演出”,寧夏文旅廳在年初采取“點單服務”的方式,面向全區五市征集群眾觀演需求,做好送戲下鄉劇(節)目、時段和演出點位計劃,把看戲的“遙控器”交到老百姓手上,進一步提升“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活動質量和效果,使其成為更受歡迎、更有影響力的城鄉文化盛事。
“送戲下鄉滿足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寧夏文旅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寧夏2025年文化大篷車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活動將在各地開展超過1600場惠民演出,讓文化大篷車走進鄉村、社區、企業、軍營、校園、景區以及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將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和文藝精品送到基層一線。
最近,在位于涇河北岸的固原市涇源縣香水鎮,一場獨特的“村晚”驚喜上演。音樂與自然巧妙融合,游客與村民或席地而坐,或漫步林間,在星空與森林的環抱中,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與音樂的魅力,沉浸式體驗“聽得見山水、品得出鄉愁”的音樂之旅。
現場,返鄉大學生編排的現代舞、當地村民自編自演的快板等節目,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熱情,贏得滿堂喝彩。
活動得到游客、村民熱情參與后,涇源縣繼續搭起舞臺,在胭脂峽景區所在地的黃花鄉羊槽村舉辦 2025年“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暨群眾“自樂班”展演活動,設置特色農產品、非遺文創展示區和“長桌宴”美食品鑒區,讓游客和村民全方位感受鄉村文化魅力。
活動中,由當地村民自編自導的歌舞、小品、秦腔等節目輪番登場,既有對鄉村振興成果的生動演繹,也有對民族團結、移風易俗的深情謳歌。特別是群眾“自樂班”帶來的廣場舞、中華鼓、太極拳等表演,展現了新時代農民的文化自信和藝術才華,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活動尾聲,熊熊燃燒的篝火伴隨著音樂,游客和村民手拉手跳起歡快的舞蹈,在音樂的帶動下盡情釋放激情。
不只是在涇源縣,熱鬧的“村晚”已在寧夏多個鄉村開展,為村民們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的文化盛宴。許多村民表示,“村晚”就像一座橋梁,拉近了大家之間的距離,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促進了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固原市原州區夏季農文旅促銷費活動在“村BA”和“村晚”的歡呼聲中圓滿落下帷幕。和比賽和演出同樣精彩的,是場外眾多美食、農特產品商戶的火爆生意。
演出期間,寧夏各地還同步推出“田園梯田鄉村游“非遺研學游”等微度假線路,有效延長了游客在鄉村的停留時間,拉動了餐飲、民宿、農特產品等消費,為鄉村旅游注入了強勁的文化動能,讓文化惠民的“流量”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增量”。
寧夏文旅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讓“文化大篷車”載著更多精品節目駛入更廣闊的鄉村田野,讓“四季村晚”的歌聲舞影持續點亮寧夏鄉村的夜空,讓更多惠民文化活動常態化、品牌化,真正實現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