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應對全球葡萄酒產業格局深度調整,有效破解制約產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瓶頸,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園區管委會推進學習型園區建設,著力鍛造一支“懂技術、會釀造、能創新、善經營、通市場”的產業鐵軍,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國際化產業人才隊伍,全面提升產區核心競爭力。
鍛造“全員參與、才盡其用”的學習主體。管委會干部帶頭深學國家戰略、國際規則、前沿科技,提升戰略眼光與履職能力;酒莊企業主系統精研經營管理、市場開拓、品牌塑造、資本運作與融合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專業技術人員專注深耕葡萄栽培、釀造工藝、品控技術、智能化應用,弘揚工匠精神;一線生產者扎實掌握標準化操作、安全生產、品質把控與新技術應用,筑牢產業根基。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使學習成為園區最鮮明的特質。
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園區管委會以月度“葡萄酒沙龍”為重要載體,課程設計堅持“兩頭抓”。一頭抓緊制約產業發展“燃眉之急”,聚焦去庫存、品牌提升、降本增效、融資紓困等緊迫議題與共性痛點,邀請成功實踐的專家和企業家現身說法,提供可復制、可落地的解決方案。一手緊盯塑造未來競爭力的“長遠所需”,系統引入智能釀造、數字營銷、文旅融合、綠色可持續等前沿趨勢和創新實踐,做到前瞻布局、引領發展。
教學實踐做到“兩手硬”,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園區管委會一手硬在“理論深研”強根基,邀請行業權威專家、業界翹楚深度解讀市場開拓、降本增效等成功案例,組織政策申報解析、文旅運營沙盤推演,提升戰略思維,筑牢理論基礎。一手硬在“實戰淬煉”提本領,組織學員深入田間地頭、釀造車間、科研一線,開展工藝實操、智慧灌溉應用等沉浸式教學,促進知行合一。學習成效強化成果轉化效能,聯動頂尖高校、科研院所及骨干企業,建立創新“苗圃”機制與高效轉化通道,為優秀創意技術提供全鏈條輔導、精準資源對接及“五新”項目支持。截止目前,共舉辦葡萄酒沙龍6期,培訓學員1000余人次,支持27項優秀創意技術實施“五新”成果轉化項目并給予資金支持,加速學習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躍遷。
創新構建“項目牽引、學科支撐、高校聯動、團隊攻關、導師引領、學生實踐”六位一體全鏈條貫通培養機制。項目啟動以來,累計聯合培養本碩博專業人才67名,其中碩士31名、博士36名,生源均來自產區葡萄酒產業核心崗位,為產業長遠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夯實產學研用融合基石,充分發揮葡萄酒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平臺效能,對標國家級創新中心建設目標,配備各類先進設施設備130套(件),提供國際一流的研發、中試、檢測服務,累計服務合作院校師生、企業代表207人,支撐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項目15項。構建國際化教育培訓體系,錄制葡萄酒中法課程15期,依托葡萄酒教育學院培訓學員5100人次。
在第五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上揭牌成立全球葡萄酒旅游組織(GWTO)寧夏學院,加速培育復合型國際人才。拓展開放協同創新格局,借力葡萄酒博覽會、專家寧夏行等高端平臺,高效聚合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專家委員會、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等智庫資源,累計吸引海內外頂尖專家228人次深入產區一線,推動實質性技術合作與成果轉化項目52項,征集并立項攻關開放課題18項,組織覆蓋全產業鏈的高水平專題培訓12期、賦能人才超2500人次,持續織密協同創新網絡。
聚焦“四師”(釀酒師、種植師、品酒師、侍酒師)核心能力提升與病蟲害綠色防控、有機生物動力法、起泡酒釀造等關鍵技術應用,2025年以來累計舉辦專項技能提升培訓班12期、培訓各類人員1200人次,并成功承辦全國葡萄酒產業創殊杯技能大賽等國家級、自治區級賽事,實現以賽促學、以賽提能。遴選32名優秀中青年骨干納入5年培養周期,力爭2035年培育出1名葡萄酒大師(MW)和1名葡萄酒領域兩院院士。系統推進產業標兵選樹工程,已完成種植、釀造、營銷、宣傳四大方向200名后備標兵人才庫建設,計劃2026年首批選樹各方向標兵10名以上(總計40名以上),并自2027年起持續開展年度評選,著力鍛造結構優、梯度清、素質硬的產業發展領軍方陣,營造比學趕超、爭當先鋒的濃厚氛圍。
著力推動學習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競爭力,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園區管委會激發果酒、熱紅酒、小包裝定制、健康飲品等新品研發活力,顯著提升產品市場契合度與附加值。廣泛應用區塊鏈溯源、AI精準推薦、智能裝備等“五新”成果,推動先進理念與技術從“論文”走向“田間”、從“實驗室”進入“車間”、由“課堂”邁向“市場”。創新運用新媒體矩陣、私域流量運營、跨境電商等新手段,有效拓展市場渠道、加速庫存消化、提升品牌溢價能力。深化“葡萄酒+”戰略,探索“葡萄酒+文旅+康養+藝術+數字”融合新模式,打造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沉浸式體驗IP,構建“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消費閉環。善用OIV國際規則、產業大數據等工具,積極探索破解土地確權、融資難融資貴、核心技術“卡脖子”等發展梗阻的有效路徑,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