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 珠海9月19日電 題:澳門青年海島創業 打造港澳青年休閑度假“后花園”
中新網 記者 張璐
金秋九月,碧海藍天。步入風景秀麗的珠海桂山島,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約5000平方米的樂嶼·山谷營地(以下簡稱“營地”)。這里休閑木屋、觀星帳篷林立,營地負責人、澳門青年譚祥明與同事們正忙碌地接待前來“潮玩”的青年游客。
“我自幼在珠海與澳門兩地間穿梭生活與學習,深受兩地的文化熏陶。”譚祥明說,“在高中時期,我選擇遠赴新西蘭梅西大學深造。這段經歷不僅讓我能了解國外文化,也更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近日,譚祥明分享創業經歷。記者 張璐 攝
大學畢業后,譚祥明來到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創業,開設了一家專注物業活化的公司,為大灣區青年提供理想的創業空間與居住環境。2024年,譚祥明被桂山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所吸引,萌生了打造一個集休閑、娛樂和紅色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露營體驗區的想法,希望將其打造為港澳青年休閑度假“后花園”。
“登島創業的路是十分艱辛的。”譚祥明介紹,營地選址是一座廢棄的舊水庫,彼時雜草叢生。他與桂山鎮政府緊密合作,帶領團隊以構建“露營+生態圈”的理念,通過墾荒拓路,種植草坪,將原廢棄的舊水庫改造成為正朝大海,三面環山的海島文旅營地。
營地建成后,登島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根據港澳青年喜愛娛樂與開放式旅游的特點,譚祥明團隊精心設計了戶外露營區,并策劃了草坪嘉年華、珠港澳特色美食節、海島音樂節等系列活動,成功吸引了大批港澳青年游客,使營地成為港澳青年社交互動的平臺。
圖為譚祥明在營地工作。 (受訪者供圖)
桂山島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是著名的萬山海戰遺址。譚祥明介紹,他們通過系統整理桂山島的紅色文化資源,在營地手冊中開設了“桂山島紅色故事”專欄,收錄萬山海戰的歷史照片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詩詞手卡;同時,在木屋內懸掛桂山艦復原圖,帳篷內設置“紅色記憶角”,讓游客在休閑之余也能深入了解紅色文化。
“作為在大灣區創業的澳門青年,我們更注重與當地經濟的融合發展。”譚祥明指著木屋群介紹道,“這里有5棟木屋是桂山村委托我們經營的,現已成為營地的‘王牌產品’,每逢節假日都供不應求,為當地村集體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譚祥明在營地經營中發現,桂山島漁業資源豐富,盛產的海產品美味誘人,但長期缺乏夜間消費場景,這直接影響了漁民的收入。為此,譚祥明團隊借助數字化手段,通過短視頻平臺傳播桂山島獨特的漁家煙火氣,吸引了海內外游客。
“我們創新推出‘日間親水+夜間狂歡’旅游項目,同時建立‘漁民直供’海產品直銷渠道,有效填補了當地夜消費的空白。”譚祥明介紹,通過這種模式,他們不僅與當地漁民共享客源,更實現了澳門青年創業與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
在譚祥明看來,大灣區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他說,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車,特別是澳門氹仔往返桂山島海上客運航線的開通,越來越多的港澳及周邊城市居民選擇前來桂山島旅游。“營地2024年接待大灣區及周邊游客近2萬人次,年收入突破百萬元(人民幣,下同);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和營業額同比均增長約10%。”
2024年7月,澳門游客在營地游玩。 潘琬婷 攝
“今年國慶假期恰逢中秋假期,目前我們的營地已被游客陸續預訂。”譚祥明表示,他希望營地不僅能提供戶外活動的樂趣,更能為港澳青年搭建一個了解內地、感受國家發展成就的窗口,助力桂山島打造“海島新樣板”。(完)
【編輯:惠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