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之間,竹海莽莽,竹韻悠悠,羊坪鎮竹坪村的竹制品加工廠就掩映在這片2000畝的綠色之中。
走進竹坪村東頭周志華的花圈架子加工廠,300平方米的廠棚里,竹竿、竹條整齊地堆在角落,40名工人拿著工具各自到位,機器啟動的“嗡嗡”聲、竹子被切割的“咔嚓”聲、砂紙打磨竹料的“沙沙”聲,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生產畫卷。
廠長周志華蹲在機器旁檢查剛切割好的竹料,他是土生土長的羊坪人,臉上帶著憨厚的笑:“我這廠開了8年,產品主要是賣到湖南,那邊需求量大,附近還有一些散戶也會來買,每年能穩賺10多萬呢。”
更讓人暖心的是,廠里的工人多是附近在家照顧老人小孩不能外出的婦女,“盡自己所能,希望能為家鄉做一點貢獻,幫助村里的群眾共同增收。我們是按件算工資,手腳麻利的大姐,一天能掙120元!”
王益秀就是“麻利大姐”中的一個。她每天早上先送孫子去村里的小學,然后就到竹制品加工廠上班,學校和加工廠都在一條街上也很方便。“以前在家只能種點玉米、蔬菜,一年到頭也剩不下多少錢。現在不僅能照顧好孫子,每個月還能拿3000多元的工資,以前想都不敢想。”她一邊擰著竹條上的螺絲,一邊笑著說,眼角的皺紋里都透著滿足。
順著竹坪村后的山路往山上走,只看到麥子組村民楊秀祥正扛著竹子往山下趕,他要把新鮮的“成年”竹子用三輪車運到村里收購大戶潘小林的收購點去賣給他。
潘小林的收購點堆著剛收來的竹子,5名工人正忙著用砍刀削去竹枝、把竹子按粗細分類。“楊大哥,按3毛5一根算,你這里有722根,253塊錢,你數數對不對?”潘小林手里的計算器按得飛快,臉上帶著爽快的笑,邊說邊把賣竹的錢結給楊秀祥。“我們的竹林真是我們的‘綠色銀行’!”楊秀祥滿臉喜悅。
潘小林收來的竹子會先簡單加工,把竹節磨平,切割成竹條,再用貨車拉到貴陽、安順,最遠能賣到廣西、廣東、云南的種植基地。潘小林說, 現在竹子供不應求,每年可以賣600萬-800萬根竹子,刨去成本每年還能賺17萬左右,接下來他會動員更多的村民參與其中,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在竹坪村,像潘小林這樣的竹子收購大戶還有8戶,他們的收購點分布在各片竹林附近,就像一條條紐帶,一頭連著村民家門口的竹林,一頭連著山外的大市場,讓竹坪的竹子不用爛在山里,能變成實實在在的收入。
在朱砂村,竹子還走出了另一條“增收路”。饒孝平是村里的竹編能手,每天吃完早飯,他就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拿起削好的細竹條,手指翻飛間,原本普通的竹條漸漸變成了結實的背簍、精致的籮筐。
“以前編竹器就自己用,現在不一樣了!”饒孝平笑著拿起手機打開抖音,屏幕上是他拍的竹編短視頻,鏡頭里,他一邊演示編背簍的步驟,一邊介紹竹器的耐用性。除了拍抖音宣傳,饒孝平還在拼多多開了小店,把編好的竹器打包寄往全國各地,“上個月賣了十多個背簍、二十多個籮筐,掙了三千塊!現在村里不少人都跟著我學竹編,想靠這手藝多份收入”。
如今的羊坪鎮,竹產業早已不是簡單的“砍竹子、賣竹子”。從竹制品加工到竹子收購外銷,一條從竹林到車間、從鄉村到市場的產業鏈正在形成,羊坪鎮4000畝竹林不僅裝點了群山,更成了百姓增收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