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 烏魯木齊9月23日電 題:天山南北“特色村”繪就新疆鄉村振興新圖景
作者 胡嘉琛
天山腳下,自動收割機在農田中穿梭作業,農婦手握一把麥穗滿臉喜悅……這幅名為《豐收》的畫作,由新疆吉木薩爾縣新地鄉小分子村農民畫創作者張新香于近期完成。她近日接受中新社 采訪時表示,希望畫出家鄉的新面貌,畫出越來越好的生活。
小分子村地處天山北麓,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160多公里,山地多、耕地少。早年這里農民人均收入并不高,甚至一度是貧困村。而今,小分子村吸引26名藝術家設立工作室。藝術家通過文化作品回饋這片土地,村民則依靠旅游增收。
9月21日,新疆吉木薩爾縣新地鄉小分子村農民畫創作者張新香展示畫作《豐收》。 胡嘉琛 攝
張新香回憶,小分子村的變化始于2014年。那年,新疆畫家劉燕虹、吳巍華夫婦來到小分子村采風,當地優美風光和淳樸民風令他們迸發無限創作靈感,并產生定居念頭。此后,陸續有各地畫家、作家、紀錄片導演被吸引至此。
在各級政府支持下,小分子村獲得1.06億元(人民幣,下同)資金及相關政策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路蜿蜒,通至家家戶戶,藝術家與村民在日復一日的家常中產生濃厚的鄰里情誼。此般奇妙的“化學反應”吸引眾多藝術愛好者和游客。
不少村民借助政策開起民宿和農家樂,齊吉榮便是其中之一。“旅游旺季,3個月就賺了6萬多元。”她的民宿中擺放著不少藝術家贈送的作品。“畫家的畫、作家的書,還有考古工作者挖掘的村子歷史。”
村民還把廢棄羊圈改造成“網紅酒吧”。“旅游業給村子帶來很大的變化,我也有了穩定收入,有底氣靜下心畫畫了。”張新香在畫家的指導下,拿起畫筆,重拾“兒時夢”。
9月11日,游客在新疆英吉沙縣“土陶村”體驗土陶制作。 胡嘉琛 攝
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緣的喀什地區英吉沙縣芒辛鎮恰克日庫依村被稱為“土陶村”,曾是深度貧困村。在當地政府投入和援疆工作支持下,“土陶村”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探索出“非遺+旅游”的鄉村發展新路徑。
阿卜杜克熱木·阿卜杜熱合曼從八九歲起便跟著父親學做土陶,如今開設了“土陶藝人之家”體驗館,吸引各地游客體驗非遺技藝。
阿卜杜克熱木還通過網絡平臺展示技藝、銷售產品。“旅游旺季時,一個月純收入可達5萬元。”在他看來,手藝沒有改變,生活卻發生了巨變。“游客多了,村民們有的開民宿農家樂,有的做快遞產業,日子都越過越好。”
如今,“土陶村”已成為旅游景區,還獲“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之稱。景區年接待游客40多萬人次,帶動超200個就業崗位。
日前發布的《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實踐》白皮書顯示,截至2020年底,新疆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歷史性改善,所有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車、100%通動力電。2024年,新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比2012年增加12551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