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中國—東盟成員國總檢察長會議9月23日在香港召開。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在會前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表示,面對數字時代跨國犯罪和新型犯罪帶來的新挑戰,中國檢察機關將持續深化與東盟成員國檢察機關的務實合作,以懲治腐敗和打擊跨境洗錢為重點,共同筑牢區域安全法治屏障。
作為中國—東盟框架下重要的區域性多邊檢察合作機制,總檢察長會議自2004年創立以來,始終緊扣區域安全最緊迫的挑戰,會議主題隨犯罪形態演變而動態調整——從早期聚焦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恐怖主義、毒品犯罪和人口販運,逐步擴展到打擊走私犯罪、反腐敗追逃追贓等領域,近年來更將跨國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賭博、金融犯罪和洗錢犯罪等新型犯罪納入重要議程。本屆會議以“數字時代打擊洗錢、腐敗犯罪及資金追繳”為主題,正是這一合作脈絡的延續與深化。“會議主題的變遷,反映了中國與東盟成員國不斷深化司法檢察合作,以及共同應對跨國犯罪和新型犯罪的發展歷程。但不論主題如何變化,都是為了回應維護區域安全最迫切的需求。”應勇強調。
腐敗與洗錢是中國和東盟成員國共同打擊的重點犯罪領域,兩類犯罪往往相互交織,形成“以腐生洗、以洗護腐”的惡性循環。腐敗所得常通過洗錢手段掩飾、轉移,而洗錢活動又為腐敗行為提供資金流轉通道,嚴重破壞經濟秩序與社會公平。
作為懲治腐敗犯罪的重要職能部門,中國檢察機關始終保持高壓態勢。應勇透露,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國檢察機關依法起訴各類職務犯罪3.9萬余人,其中金融、能源、國企、基建等重點領域腐敗犯罪8050人;針對“影子股東”“虛假投資”“期權腐敗”等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檢察機關協同相關部門強化整治。在行賄犯罪治理方面,持續落實“受賄行賄一起查”,突出對巨額行賄、多次行賄或向多人行賄的懲治,依法起訴行賄犯罪4698人,形成強大震懾。此外,檢察機關通過發布金融、糧食購銷、礦產資源等領域職務犯罪典型案例,推動行業警示教育與制度完善;協同推進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2024年對12名逃匿、死亡的貪污賄賂犯罪嫌疑人提出沒收違法所得申請,依法公訴外逃歸案職務犯罪嫌疑人,并核準追訴外逃27年的屈健玲貪污案。
“當前,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迭代升級,洗錢犯罪呈現出手段不斷翻新、跨境洗錢日趨多發、洗錢犯罪與其他犯罪關聯交織等新的趨勢特點,對打擊治理帶來新的挑戰。”應勇對記者說。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虛擬幣匿名性、兌換快、難溯源等特點,通過境外交易平臺實現資金的非法轉移和兌換,更具隱匿性、迷惑性、復雜性。又如,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地下錢莊等渠道,將資金轉移到境外賬戶,逃避監管追查。再如,洗錢犯罪與毒品犯罪、有組織犯罪、金融犯罪、腐敗犯罪等上游犯罪相互交織,嚴重破壞監管秩序,危害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
針對這些挑戰,中國檢察機關會同相關部門構建了全鏈條打擊體系。據應勇介紹,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與省級檢察院成立反洗錢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專項工作;聯合有關執法司法部門出臺司法解釋,明確地下錢莊、虛擬資產交易等洗錢情形的法律適用標準,完善執法司法辦案范,2022年至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以洗錢罪起訴案件數年均增長超11%。同時,自2022年起,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會同中國人民銀行、公安部等部門開展打擊治理洗錢違法犯罪三年行動,今年再度延期一年。行動中,成員單位在線索移送、信息共享、監測預警等環節深度協作,形成合力。
“中國檢察機關積極參與反洗錢國際合作,派員參加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等國際組織會議,參與國際規則制定,不斷加強跨境交流合作,推動聯合打擊跨境洗錢犯罪。”他補充說道。此外,中國檢察機關還通過發布典型案例以案釋法,提升公眾對洗錢行為的辨識能力,營造全民參與的反洗錢氛圍。
應勇表示,中國檢察機關將充分運用中國—東盟成員國總檢察長會議機制,圍繞懲治腐敗和洗錢犯罪深化交流互鑒,加強務實合作,為區域社會穩定與繁榮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中國—東盟成員國總檢察長會議機制,是中國—東盟框架下一項重要會議機制,是由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發起成立的區域性多邊檢察合作機制。該會議機制的創立,源于各方共同應對區域安全挑戰、深化司法合作的現實需要。機制自創立以來成效顯著:通過發布聯合聲明及簽署雙邊合作文件,明確跨國犯罪重點打擊領域,細化跨境調查取證、證據轉換、司法文書送達等協作流程;依托位于廣西南寧的中國—東盟成員國檢察官培訓基地,組織專業培訓與經驗交流,持續提升檢察官隊伍專業能力,助力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記者: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