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和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共同主辦,首都視聽產業協會承辦的電視劇《歸隊》創作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宣部文藝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市直機關工委、團工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相關負責同志,以及專家學者、主創代表、制作播出機構代表、媒體代表和北京市直機關團工委40名團員青年等100余人出席會議。
《歸隊》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指導、北京市廣電局重點扶持,以深入東北抗聯舊址采訪調研所獲的一手史料為創作藍本,首次基于“十四年抗戰”史觀講述了以魯長山為首的東北抗聯小隊歷經“突圍、失散、尋找、重逢”的艱難險阻,仍矢志不渝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貢獻滾燙熱血和生命的故事。這種不畏艱難、歷久彌新的抗聯精神,至今仍激勵人們勇擔使命、奮勇前行。
人性筆觸描摹歷史肌理,創新敘事傳承抗聯精神
歷史不是只屬于英雄,歷史題材作品更不是刻板說教。《歸隊》深入普通六人抗聯小隊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戰斗生命,用真摯的筆觸還原人物血肉,深切詮釋在人性復雜灰度中更具光輝的抗聯精神,讓其再次在新時代觀眾的心中落地生根。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馮勝勇指出,《歸隊》的創作給行業帶來了三點啟示。第一,該劇是落實“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這一重要要求的成功實踐,主創將大量精力投入劇本打磨,實現了從“明星中心制”向“劇本中心制”轉變;第二,該劇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成功實踐,真正把“創作者想講的”和“觀眾想看的”有機結合起來;第三,該劇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功實踐,主創團隊深入拍攝地、體驗真實生活的匠心與堅守,值得整個行業學習。
北京市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杰群表示,《歸隊》不僅在藝術上呈現了一幅白山黑水間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抗戰圖景,更在精神上奏響了一曲“理想信念高于天、革命意志堅如鐵”的英雄贊歌。她表示,該劇在敘事策略、人物塑造、美學表達和價值傳播四個方面實現了創新。該劇的成功實踐帶來三點啟示:一是必須始終堅持正確創作方向,深耕紅色文化資源;二是必須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勇于推進藝術創新;三是必須堅定貫徹以人民為中心,貼近時代貼近觀眾。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表示,《歸隊》彰顯出時代氣質,是一部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它為行業提供了值得推廣的創作經驗,啟示文藝創作需要秉承“歸隊精神”,回歸藝術規律,回歸文化根脈,回歸人民立場。
以“歸隊”精神踐行創作使命,自人物心跳傾聽歷史回響
以史實為依托、以藝術為媒介,呈現歷史進程的真實樣貌,詮釋民眾在歷史洪流中的堅定信念與精神,是歷史題材劇集永恒的課題,也是《歸隊》始終如一的創作使命。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電視劇項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高級編輯馬駿認為《歸隊》在突破抗戰劇套路化敘事方面為行業提供了幾點重要啟示:政治站位高,在新時代歷史坐標下對抗聯精神進行深情回望;文學屬性強,讓創作回歸“人”本身,揭示出抗日戰爭是全民族、各階層共同參與的歷史洪流,展現了文學探索所擁有的潛力與深度。創新精神足,在主題視角、敘事策略、人物塑造、審美意向等方面打破傳統抗戰劇集的“殼”,新生出獨一無二的“核”。
騰訊在線視頻影視內容制作部副總經理、《歸隊》總制片人黃杰表示,在《歸隊》艱苦的拍攝過程中,無論幕后的主創、工作人員,還是臺前的演員們,大家都抱著必須要做出好作品的信念在創作。這部劇突破傳統抗戰劇的宏大敘事框架,完成了小人物與大歷史之間雙向尋找的歸隊之旅,以立足于普通人視角的敘事方式,完成了對“抗聯精神”的全新書寫,也成為了引發觀眾強烈情感共鳴的根源。
無止境文化總經理、《歸隊》總制片人茅熠也表示,在拍攝《歸隊》的過程中,大家力爭“要成為中國電視劇組中的抗聯”,立志做出一部滿懷生命誠意與職業敬畏的、獻給抗聯先烈的、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有所突破的作品。
騰訊視頻星圖團隊負責人、《歸隊》制片人趙菁菁表示,在創作《歸隊》的幾年里,有幸陪伴著故事里的人物一起成長,他們以信念相聚、分別、掙扎和歸隊。那些無數次感動過我們的瞬間,隨著劇集的播出,也在熒屏上打動了更多的人。
《歸隊》編劇高滿堂談到,在創作《歸隊》這個劇本時,他對自己提出高要求,要把敘述者變成劇中人,把自己放到那年那月那時的境遇里,經歷那些生死抉擇,只有這樣才能跳出故事工匠的手藝,去觸摸那些真實的靈魂、去開拓屬于自己的藝術世界,才會感動觀眾。
導演臧溪川表示,希望通過這部劇讓觀眾觸摸到那份沉甸甸的歷史,敬仰英雄,珍惜當下。劇集無意塑造完美的英雄,想要展現戰爭這張巨網下,真實的人如何在恐懼中生出勇氣,在迷茫中找到堅定,在絕望里點燃希望。
“魯長山”飾演者胡軍發表了創作感言。他認為《歸隊》的鏡頭對準的是十四年抗戰史和那些可能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的普通戰士。這是一種非常有溫度的平視,也讓他意識到所飾演的人物不是一個符號,而是一個人,一個在特別極端環境下,有掙扎、有恐慌、有害怕、有選擇,但在心中從來沒有丟棄過堅持與信念的普通的抗聯戰士。
“蘭花兒”飾演者袁姍姍認為,《歸隊》講的從來不是簡單找隊伍,而是找希望。這份希望也是蘭花兒生命最后一刻的執念,她不是天生的英雄,她是一個有血有肉、心懷信仰的普通人,她心里裝著對小家的牽掛,也揣著對家國的責任。
小人物視角突破題材窠臼,落地生活觸及歷史厚度
《歸隊》突破了傳統抗戰題材宏大的敘事方式,用充滿人文關懷的創作立場描繪普通戰士的血火生活和不屈信念,讓歷史成為可觸及、可感知的真切存在,增添了歷史的笑淚溫度,豐富了歷史的人性厚度。
中國廣播電視藝術資料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京盛將《歸隊》的成功總結于三個方面的回歸:回歸歷史,深度還原劇中所描寫的人物的歷史生存狀態和生活環境;回歸藝術,對群像人物展開多線索平行時空敘事,增強故事的豐富性和情節的生動性;回歸人性,讓人物的抉擇在猶疑與徘徊間更顯真實可信。
中廣聯合會副會長高長力表示“歸隊”具有六位普通抗聯戰士向東北抗聯小隊回歸,以及東北抗聯找黨中央、黨中央找東北抗聯這兩個層面上的象征意義,同時,《歸隊》也帶來了創作啟發:抗戰題材電視劇創作仍然有極大的空間,我們在深度和廣度上仍然可以繼續拓展。
“《歸隊》中的每個人,并非是天生的英雄”,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在發言中如是說。他認為特定的環境塑造特定的抉擇,而特定的抉擇成就英雄,《歸隊》正是通過對環境與人物的細節描寫才得以感動觀眾,跨上新臺階。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一級編劇郭長虹圍繞劇集展開了所歸何隊、所歸何人以及對抗戰題材本身的探討。他表示,《歸隊》提醒我們要進一步擺脫被定義的東方敘事,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敘事框架。
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主任趙彤表示《歸隊》為抗聯題材劇集的英雄譜系增添了嶄新的主人公群體,這不僅是當代文藝作品對抗聯精神的又一次深情講述,還是向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銘刻的千百萬人的致敬。
《光明日報》文藝部編務統籌、高級編輯李春利認為《歸隊》用獨具特色的敘事方式和畫面質感在尊重藝術規律與追求類型化表達之間開辟出了新的路徑,做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的有機平衡。
正如各位領導、專家、主創在創作座談會上的發言,歷史因人性而厚重,抗聯精神因藝術而鮮活,《歸隊》用開拓性的敘事結構、人性化的表達視角以及真摯深切的創作情感踐行了歷史題材文藝創作的使命,不僅為抗戰題材劇集創作提供了嶄新范本,還為東北抗聯精神在新時代的賡續傳承寫下了觸動人心的共鳴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