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寧夏銀川市興慶區五渡橋村迎來考察大閘蟹產業的企業。建設掌政鎮大閘蟹養殖產業園是今年該村謀劃的產業和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方向。截至2024年底,五渡橋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40萬元,相比2020年的12.95萬元,短短四年間增長近10倍。
不斷探索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面推進村強民富。五渡橋村實現了“空殼”村到“百萬元”村,如何獲評寧夏自治區級示范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五渡橋村有自己的密碼!
“我們村集體經濟能‘富’起來,村黨支部書記郭新龍得記頭功!”在五渡橋村,說起村集體經濟破百萬,從村“兩委”班子到普通村民,開口閉口都是“書記頭帶得好”——
2022年,為突破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局面,郭新龍帶領村“兩委”班子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為抓手,建設五渡橋農業產業示范園區。但在建設之初,村民卻因為擔心收不到租金等眾多原因,極為抵觸,一度將做地勘的車輛和設備扣留。郭新龍帶著村委成員,挨家挨戶作動員,整整一個月沒休息,簽下了160余份合同,保障了項目當年開工,當年投產。
據悉,五渡橋村部分土地自1998年起流轉30年。部分承包土地的村民“理所當然”地認為地種久了就屬于自家,拒不退還。2022年,村“兩委”班子組建工作組,聘請專業律師,歷時三年,通過訴訟成功收回500余畝集體土地。
如今五渡橋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直接解決村里180多名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每年為五渡橋村增加30萬元的集體收入,而收回來的土地也每年為村集體增加近20萬元的收入。
“叔,打點酒?”“打點,還是咱們老酒坊的酒喝得有滋味。”
臨近中午的飯點,五渡橋村“五渡尚品老酒坊”陸陸續續迎來了買酒的村民。酒壇一開,濃郁的酒香在空氣中緩緩暈染開來,點綴著五渡橋村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2023年7月,五渡橋村盤活780平方米閑置房屋,以“支部領辦”的形式創辦“五渡尚品老酒坊”。年銷售額達160萬元,為實現酒糟無害化處理辦的養殖場也生意紅火。2024年老酒坊、養殖場為五渡橋村增加集體收入54萬元,解決了20余名村民的就業。
“在創辦老酒坊之前,集體收入主要依賴于租金等土地‘收入’,產出有限,發展路子不寬,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恰是市委組織部的派出學習打開了突破的視野。”郭新龍說,“從發展思路到資金扶持,政策是指路牌也是助推器!”
藤蔓蜿蜒,青玉般的葡萄累累低垂。五渡橋村村委會副主任李俊杰一大早就和寧夏淳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技術負責人張強一起查看園區種植的葡萄生長、銷售情況。“一棟70米長的棚,公司共在園區租了55棟棚, 每棟棚年租金1.4萬元。”李俊杰說,大家以前沒有村集體收入的概念,就是悶頭搞服務,村集體口袋空空。
五渡橋村“兩委”班子敏銳地搶抓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機遇,積極爭取各項政策扶持:爭取到3000萬元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建設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獲得120萬元扶持創辦老酒坊以及其他項目扶持資金用于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
“集體經濟不是躺在賬本上的數字,而是我們實實在在享受的幸福。”這是五渡橋村村民王學梅、劉志平的心里話,也是該村村民共享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果的共同心聲。
2023年老酒坊開業,王學梅就近在酒坊里工作,每月有了3000元的固定收入。雖說主職是釀酒,但王學梅自覺當起老酒坊的宣傳員、銷售員。“純糧食的,香得很!”盡管釀酒有周期,但王學梅還是堅持每天去酒坊,“我看的是酒嗎,我看的是家門口賺錢的好日子!”
“ 去年村里給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補貼200元的醫療保險,我們夫妻都享受上了。”69歲的劉志平和妻子都是肢體殘疾人,腿腳不便,是村里的重點關注對象,逢年過節,每每能收到村里送上門單位慰問品、慰問金……生活有人關照,劉志平說話都是響亮的。
不僅村民得了實惠,村隊干部的收入從一年兩三千元提高到一個月兩三千元,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越發高漲,村民們的急難愁盼也有了出口:村隊干部每周輪流到村部坐班、通過“板凳會”下沉到村民中間,傾聽群眾訴求、解決群眾困難,村民家長里短的小事,黨員、村民代表都第一時間出面調解。
這一切都源于集體賬本上有錢了,村里為村民辦實事有底氣了。2024年,五渡橋村拿出30萬元集體資金,推動實施包括醫療保險補貼、婚喪嫁娶簡辦補貼、大學生獎勵等“共享鄉村振興9項舉措”。(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