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9月28日電 (記者 莊乾閣) 9月28日,深圳地鐵16號線二期(大運站—園山西坑站)、6號線支線二期(光明站—光明城站)同步開通試運營。至此,深圳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609.6公里,車站428座,邁入600公里時代。
“十四五”期間,深圳新增地鐵里程近200公里,是國內地鐵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記者從深圳地鐵16號線二期工程項目承建方中國鐵建了解到,該項目全線長9.54公里,共設8座車站,新建 1座停車場。該項目是打造深圳“東進戰略”交通體系,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的重點線路。
同時,該項目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批裝配式試點地鐵線路,全裝配式車站3座,是全國裝配率最高的運營線路。其中大康站是內支撐體系下全國最大的全裝配式地鐵車站,首次在配線區及巖溶強發育地層運用裝配技術。
與傳統施工模式不同,裝配式施工在預制廠提前生產車站構件,再運至現場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工廠化制造、智能化運輸、裝配化施工。相比傳統現澆模式,裝配式車站具有更安全、更優質、更高效、更綠色等優勢。
據鐵建南方公司深圳地鐵16號線二期項目經理左杜平介紹,在3座裝配式車站項目的建設過程中,施工節省鋼材共計800噸、木材600方,減少建筑垃圾90%,碳排放降低30%。施工所需人員也從預計200余人減少至40余人。
不僅如此,深圳地鐵16號線二期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還積極創新,運用數智化技術,引入“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機電工程數字化建造”,全面應用裝配式機房技術,實現了設備、管道和支架構件的預制加工和現場快速裝配,工效提升10倍。項目現場,施工隊使用機器人24小時持續進行地磚鋪貼作業,其鋪貼效率較傳統人工提升近20倍。
此外,據項目負責人介紹,深圳地鐵16號線二期工程地質復雜,全線9.54公里線路中,6公里路段揭露巖溶發育,見洞率60%,累計需處理的巖溶體量達16.5萬立方米,相當于在“蜂窩煤”般布滿空洞的地層里挖隧道。同時,車站區間還需18次下穿、側穿重要建構筑物,每次穿越都是對技術控制與施工安全的雙重考驗。對此,施工隊使用地質雷達對施工范圍及周邊區域進行掃描探測,為施工提供精準的數據保障。特別是在盾構穿越巖溶等風險區域時,實行“地面+地下”24小時嚴密監測,確保盾構掘進時施工周邊區域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