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著網紅視頻養生,當心適得其反
“蘋果加紅棗煮水讓你變年輕”“每天做50個馬步搖能收獲小蠻腰”……
健康類自媒體每天都在生產海量的“新知”。面對五花八門的養生保健信息,如何辨別真偽,如何判斷是否適合自己,恐怕是自媒體時代的一道難題。
流量火爆不等于觀點正確
“朱醫生,網上都說平時多喝點蒲公英加西洋參可以養生,有道理嗎?”這個問題來自我前不久在意大利旅行時遇見的華人導游。
“我把過你的脈了,你的體質不適合長期喝蒲公英加西洋參。”我答道。
“可是我們這里最近非常流行這種養生配方。”導游有些不解。
人的知識面都是有限的,對于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很容易被誤導。就像我之于旅行是個外行,五漁村和沉船書店是短視頻中的意大利“網紅景點”,但導游告訴我,意大利還有大量更值得一去的地方。而對于這位導游來說,蒲公英和西洋參是身為養生外行的他眼中的“網紅配方”,盡管在我看來,這兩味藥真的不適合他的體質。
于是,我向他解釋:就如同網紅旅游景點一樣,中醫養生也有“網紅熱點”。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養生妙法”受到追捧,但傳播度高并不代表觀點一定正確,錯誤的養生觀點被廣泛傳播的現象比比皆是。
舉個例子,有家視頻號發布了一條題為“不吃碳水能快速減肥”的視頻,在平臺上獲得了千萬級的播放量。很快,其他視頻號也跟進發布了相似的視頻。此后,為了抓住這波流量,關于“不吃碳水能減肥”的視頻批量上線。在算法的推動下,關心減肥話題的人都有可能刷到這類視頻。一時間,“不吃碳水能減肥”就這樣成了大部分瀏覽者的“普遍認知”。
然而,有點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長期不吃碳水會引發各種健康問題。于是,有醫生發布視頻提醒大家:“長期斷碳水會影響健康”,但播放量并不可觀,沒有觸發更多的視頻號跟進。正確的觀點就這樣被“淹沒”在了流量的汪洋大海之中。
類似的情況除了出現在健康科普類視頻中,在旅游、教育、生活類視頻中也比比皆是。在AI的“加持”下,自媒體跟風生產信息的速度極快。與吸引眼球、追求流量相比,觀點本身準確與否在有些博主的眼中并不是第一位的。
由此,我們每天通過手機刷到的不都是有價值的信息,其中摻雜著大量重復的、低質量的“雜音”。如何辨別信息的準確性,成了必修課。
警惕“顛覆你認知”的短視頻
怎樣迅速鑒別手機里刷到的健康養生視頻是否可信?我有幾個方法供讀者參考。
首先,一開始就對大家熟悉的知識做出全面否定的視頻,要打個問號。比如在視頻的開頭就炸出“顛覆你的認知……”“原來我們一直都用錯了……”等字眼。如此一口否定,無非是為了先聲奪人,牢牢地錨定觀眾的注意力,使其無法輕易地馬上劃走。對于后面得出的結論,請不要輕易被“帶節奏”。
其次,警惕一些同質化比較明顯,在一段時間內反復刷到的視頻,這些視頻的“文案”和博主的解說口吻可能都差不多。比如,“蘋果加紅棗煮水,老中醫都在喝……”這種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蘋果根本就不在傳統中醫的理論體系中。
第三類視頻鑒別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博主通常會對中醫古籍中的某個知識點進行細致的剖析,且邏輯順暢,能自圓其說,但他們可能會偷換概念甚至斷章取義。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對《黃帝內經》中“五果為助”一說的解讀,通過這一句話就推導出中醫認為正常人需要通過每天吃多種水果來養生。
其實,水果吃得太多于養生無益,特別是反季節的水果,應當少吃。哪怕是時令水果,也不能一概貼上“健康”的標簽。尤其對于體質偏弱、脾胃虛寒的人來說,并不適合多吃寒性的水果。從營養價值的角度來看,水果并非吃得越多就越好,它無法替代蔬菜和日常的均衡飲食。
第四,警惕那些非專業中醫所傳播的以中醫為外殼的知識。比如“如果你睡不好,那就每天按摩這幾個穴位”。
中醫看病講究辨證論治,而睡眠不好的原因通常都是個體化的。未經辨證論治就讓大家按同樣的幾個穴位,沒有任何針對性,其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對穴位的精準定位,通過專業的培訓方能熟練掌握。普通人容易弄錯位置,草率取穴則可能弄巧成拙,起到相反的作用。
此外,還有一些“迅速見效”的養生視頻,未必有說的那么神。比如“做傳統養生動作馬步搖一個月,就會獲得小蠻腰”。
這類視頻的生產者可能并不熟悉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歷史上并不都以瘦為美的,古人怎么會發明一套讓腰變細的功法,來迎合現代人的審美呢?
總之,網絡上會時不時地出現各式各樣新奇的養生觀點和論調,養生博主對某些食物或養生產品推崇備至,健身博主總能教我們一些不花力氣就能輕松變瘦的妙招……其中或許不乏可取之處,但建議大家還是多一點自己的思考,在流量與真實之間做出明智的判斷。
如果你嘗試了某種網紅養生方法,卻沒有獲得理想的效果,就請及時放棄,不要篤信。及時放棄不適合你的方法,就是在守護自己的健康。
作者:朱為康 (上海市中醫醫院腫瘤五科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