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社10月10日電 10月6日,2025年京津冀古建音樂季在河北定州貢院落下帷幕。自6月10日在北京通州燃燈塔下啟幕以來,這場以"燕趙弦歌·三垣繞梁"為主題的活動,首次實現京津冀三地文化遺產資源的全域聯動,通過60余場演出覆蓋北京、天津、河北的10余處古建筑,成為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標志性實踐。
閉幕式上,京彩三重奏、無界銅管樂、定州子位吹歌等演出與原創舞蹈《篆韻中山》同臺,以藝術語言詮釋文物活化的深層內涵。
今年,古建音樂季突破單一地域限制,以"融"為核心理念,構建跨區域文化生態鏈。北京作為文化引擎,在智化寺、白塔寺,國子監,大覺寺,湖廣會館,東岳廟等古建中融合民族音樂與西方古典樂;天津以廣東會館為舞臺,粵音津渡,來自泉州的漢語化石南音和百年的琵琶激活"津派文化"開放基因;河北在蔚縣玉皇閣、釋迦寺,保定淮軍公所等場景以古琴,呼麥對話燕趙文脈。
古建音樂季首創"古建對話"機制,使文物空間轉變為城市文化客廳。60余場市集、沙龍、工作坊進駐古建,如東岳廟公共藝術單元將古建變為互動場域,地壇文物大講堂使文博專家與公眾直面探討"保護與活化"。三地博物館還推動藏品流動展覽,通過智慧博物館建設提升文化資源共享水平。
同時,文旅融合激發消費潛力。三地聯合打造"瓣瓣同心京津冀 歡歡喜喜過大年"等品牌活動,將文化協同延伸至節假日消費場景。古建演出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文創產品銷售,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環。此外,活動依托短視頻、直播等技術手段,將藝術現場送入千家萬戶,擴大文化消費輻射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