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17日電 綜合外媒報道,隨著聯邦政府停擺進入第三周,美國政治僵局非但未見緩和跡象,反而因兩黨持續激烈的相互指責而進一步惡化。這場由醫療政策爭議引發的危機,正日益加劇美國社會痛苦、削弱政府職能,并對經濟與民眾福祉構成威脅。
政府停擺致職能癱瘓 民生服務遭多重沖擊
美國有線新聞網(CNN)日前報道指出,社會痛苦持續加劇且未見盡頭。政府停擺已致數十萬聯邦雇員被迫休假,史密森尼博物館、國家動物園等核心文化機構持續關閉,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壓力加劇,機場運行受到干擾。更嚴峻的是,聯邦政府于當地時間10日解雇了數百名官員,盡管部分解雇決定被迅速撤回,但這一大規模裁員行動被廣泛批評為借停擺之機縮減政府規模的冷酷舉措。
民主黨參議員馬克·凱利強烈譴責了這一行為:“這些人有家庭,他們要還房貸,還要付房租……我們從未見過有總統做出這種事。”他強調,將聯邦政府政治化已對公務員群體及其家庭造成實質性傷害。亞利桑那州民主黨人士也表達了類似擔憂。
醫改爭議成核心癥結 兩黨互信缺失加劇危機
雅虎新聞網報道指出,此次停擺的核心矛盾在于《平價醫療法案》補貼的存續問題。參議院民主黨人拒絕就短期撥款法案投票,除非共和黨人同意延長將于年底到期的醫改補貼,并撤銷特朗普政府的醫療補助削減措施。盡管共和黨內部分成員擔憂選民面對保費上漲的壓力,愿意就補貼延長展開談判,但他們堅持政府必須首先恢復運轉。
CNN進一步指出,特朗普政府進入第二任期已九個月,兩黨之間極度缺乏信任,這使得僵局進一步加劇,也讓直接受影響的群體深感不安。
政治博弈持續 經濟隱憂浮現
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邁克·約翰遜預測,此次停擺可能成為美國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他在國會大廈前表示,在民主黨暫停醫療保健要求并重啟政府之前,他不會進行談判。由于眾議院已休會且約翰遜拒絕召回議員,而參議院又陷入投票僵局,僵局破解的前景黯淡。
NPR報道稱,歷史經驗表明政府停擺對經濟沖擊不容忽視。據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長達35天的停擺,導致美國損失約30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當時僅為部分停擺,國會此前已通過部分機構撥款。然而此次,國會尚未通過任何相關法案,若持續停擺,預計將為本已脆弱的經濟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最新報道指出,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警告稱,政府停擺已開始對實體經濟造成影響。他在近日接受福克斯商業頻道采訪時說:“情況正在變得嚴重,開始影響實體經濟。”
報道還提到,持續數周的聯邦政府停擺雖在美國歷史上較為少見,但近幾十年來已愈發頻繁。自1980年以來,已經經歷了15次停擺。時任美國司法部長本杰明·西維萊蒂曾表示,對自己當年一份“論點相當狹窄”的法律意見竟引發數十次政府停擺感到意外。但在2019年1月那次史無前例的35天停擺期間,他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坦言:“我從未料到政府停擺會持續如此之久,甚至被用作政治籌碼。”
(編譯:馬芮 審校:齊磊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