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 延安10月17日電(記者 劉越)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當“幾回回夢里回延安”的詩句照進現實,無數人從天南地北奔赴這片紅色熱土,只為在寶塔山下重溫初心,在南泥灣前感悟信仰。
革命基因的傳承,不應只是歷史的回望,更應當成為當代人精神世界的滋養。10月15日,“紅星照耀中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網絡主題宣傳調研采風活動在延安展開。目之所及,這片見證過中國革命崢嶸歲月的熱土,正借助紅色文旅的紐帶,在歷史記憶與時代需求的交融中,書寫著“紅文化”向“金名片”精彩蝶變的新篇章。
文旅賦能,革命基因既要“活”起來,又要“火”起來。
延安的紅色文化,早已突破“小眾教育”的圈層,成為大眾追尋精神根脈的共同選擇。從四川自駕而來的退休夫婦,在延安圓了“接受紅色教育”的心愿;來自黑龍江大慶的老人帶著孫女走進紀念館,只為讓孩子銘記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人奔赴延安,印證了紅色精神的歷久彌新,展現了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鮮活生命力。文旅賦能下,革命先輩的篳路藍縷與當代人的精神需求產生聯結?!把影簿瘛辈辉偈墙炭茣系倪b遠符號,而成為可觸、可感、可共鳴的生活體驗。
創新表達,紅色文化既要“潮”起來,又要“燃”起來。
紅色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情懷,更需要創新。傳統與科技相遇,歷史與青春對話,紅色文化正以“破圈”之勢走入大眾視野。從VR重現“紅色電波”到以動漫課講述革命故事,從蓋章本串聯紅色地標到“棉花娃娃”成為潮流單品,延安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把嚴肅歷史講得生動有趣。沉浸式歌舞劇《延安十三年》更將城市外景變為舞臺,讓觀眾一步踏進歷史長河,在《落腳·延安》的篇章中親歷風云激蕩。事實證明,紅色文化從不缺乏吸引力,缺的只是表達方式的革新。當“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再化為“心向往之”,紅色精神便真正“潮”了起來、“燃”了起來。
青春力量,紅色傳承既要“新”起來,又要“興”起來。
今天的延安,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種草”“打卡”“安利”。90后講解員用同齡人語言講述崢嶸歲月,藝術院校學生組團到魯藝“尋根”,自媒體創作者用鏡頭記錄“那段熱血又偉大的過往”——年輕人已熱衷于成為紅色故事的講述者、傳播者、創造者。采風過程中,90后自媒體博主、網絡大V“張一恒”感慨道,“這代年輕人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對中國的未來充滿希望。我會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傳播這段歷史,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這段艱苦又偉大的過去。”當紅色文化融入青春話語體系,它便不再是單純的歷史記憶,而成為年輕人認同的“精神時尚”。
文旅融合,革命熱土既要“富”起來,又要“強”起來。
紅色文旅的蓬勃發展,不僅讓延安成為精神的高地,更成為經濟的熱土。數據顯示,2024年延安全年接待國內旅客4731.54萬人次,旅游總花費381億元,同比增長15.2%。445處革命舊址、10條精品線路、4家5A級景區,不僅串起紅色記憶的鏈條,更點燃了老區發展的引擎。游客來了,產業旺了,百姓富了——從食宿交通到文創演藝,紅色資源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游客感慨交通條件的改善,網絡大V“谷哥(徐志新)”被延安群眾街頭自發的載歌載舞感染,這些細節背后,是紅色文旅帶動老區產業升級、民生改善的生動實踐。
最好的傳承是創新,最好的紀念是發展。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從曾經“到延安去”的豪邁,到如今“回延安”的追尋,從革命年代的“星星之火”,到新時代的“文旅熱潮”,延安正以傳承與創新并舉、精神與物質共榮的姿態,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
“紅星照耀中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這不僅是延安對歷史的深情回應,更是一片紅色熱土對未來的鄭重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