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17日電 10月1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合作舉辦農業與生命科學博士學位教育項目10周年交流會在北京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黃三文,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現武研究員,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校長及執委會副主席卡羅琳·克勒茲(Carolien Kroeze),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研究生院、研究生培養單位有關負責同志,導師、在校生和校友代表等120余人參加。
中國農業科學院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合作舉辦農業與生命科學博士學位教育項目2015年獲得教育部批準立項,2016年開始招生。項目基本學制4年,實行"2.5+1.5"培養模式(國內2.5年+國外1.5年),授予瓦赫寧根大學博士學位。
10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和瓦赫寧根大學以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為紐帶,匯集雙方科技教育人才優勢資源,聚焦農業和生命科學科技創新需求,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據悉,該項目累計招生187人,現有在校生119人,畢業生55人。充分利用中荷雙方的優質科教資源與平臺,實行中外雙導師制。以中國農業科學院18個全國重點實驗室、62個國際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等550多個重大科研平臺為支撐,共享瓦赫寧根大學先進的植物表型組學等科研創新平臺。
項目共有55名畢業生在校期間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共發表SCI論文206篇,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2篇,在Nature Genetics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項目學生參與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項目43.6%的畢業生在清華大學、牛津大學、加州大學、瓦赫寧根大學及中國農業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博士后工作,45.5%的畢業生就職于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9.1%的畢業生就職于跨國公司或高新技術企業。
此外,項目促進中荷雙方深層次科技合作,瓦赫寧根相關專家深度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農業科學計劃"等重大項目。中國農業科學院引進瓦赫寧根大學高層次人才培養先進理念、教師隊伍及課程資源,推動國內研究生"模塊化""研討式"課程教學改革。雙方以"中荷項目"為紐帶,聯合建立了中荷聯合園藝作物基因組技術實驗室等5個聯合實驗室/中心,合作開展了農業農村部和科技部的"中荷戰略聯盟項目"、"國際馬鈴薯基因組測序項目"、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等多個重大項目。中國農業科學院沼氣科學研究所與瓦赫寧根大學相關科研團隊開展產甲烷微生物資源研究和開發,相關成果以項目博士生為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是厭氧古菌資源領域的重大發現突破。
未來,雙方將持續提升合作的高度,特別是在全球食物治理、國際大科學計劃、國際減貧、中歐非三方合作等方面的強化合作;不斷拓展合作的廣度,特別是在智慧農業、合成生物學、綠色發展、農業碳中和等領域的合作;著力深化合作的深度,依托雙方聯合實驗室、中心和合作項目,為科研合作、人員交流、資源共享提供更加開放、包容、協同、共享的氛圍,大力增加科技人員和學生交流,持續擴大合作辦學規模,共同申報中荷博士學院,聯合舉辦科學家高端論壇,合作開展國際暑期學校等活動,打造新時代國際農業合作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