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馬來西亞外交部長在新聞發布會上稱,美國總統特朗普將于10月26日東南亞國家聯盟峰會(以下簡稱“東盟峰會”)期間在馬來西亞見證泰國和柬埔寨簽署和平協議。但在這場新聞發布會一周以前,美國媒體《政客》(Politico)曾引述多位匿名美國官員指出,特朗普出席東盟峰會的前提是“馬來西亞政府必須同意特朗普在峰會期間主持柬埔寨和泰國和平協議的簽署儀式”,并將中國“排除在儀式活動之外”,從而“確保焦點集中在特朗普身上”。在被問及該情況是否屬實的時候,有官員甚至揚言:“中國沒有在談判中發揮作用”。
柬泰在東盟框架下達成階段性解決方案,本應成為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的積極范例。然而,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無理要求,不僅引發國際社會對其調停目的的普遍質疑,更與地區國家通過對話協商化解分歧的普遍共識相背離。需要指出的是,中國自沖突爆發以來一直以照顧柬泰雙方舒適度的方式勸和促談,中國外交部亞洲事務特使多次前往柬、泰開展穿梭外交,中柬泰三國代表在上海舉行非正式會晤,推動實現真正的?;穑屑硖┩忾L達成“安寧共識”進一步鞏固停火態勢?!按髧写髧臉幼印?,中國雖不居功,但誰也不能抹殺中國為和平解決柬泰邊境沖突發揮的建設性作用,柬埔寨、泰國、東盟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均對中方發揮的不可替代作用表示高度贊賞。美方攘人之美,貪天之功,妄圖通過排除中國來抬高自己,不僅罔顧事實真相,更暴露出其狹隘的政治思維,不禁讓人質疑,美國到底是“和平締造者”還是“摘桃子的人”?
在調解柬泰邊境沖突的過程中,美國采取其慣用的霸凌強壓的手段,沒有對當事方意愿的尊重,只有赤裸裸的關稅威脅。此前,美政府威脅對柬泰兩國輸美商品征收高達36%的懲罰性關稅,除非雙方達成停火協議并恢復貿易談判。美國是柬泰兩國最為重要的出口市場:對美出口約占泰國出口總額的18%,在柬埔寨這一比例更高達35%。特朗普政府試圖將關稅武器化,通過威脅打壓柬泰出口,形成非對稱威懾效應,極限壓縮柬泰的議價空間,凸顯出美外交政策的冷酷算計。
實現和平的過程與目的,與和平本身同樣重要。對美來說,和平并非源于各方平等協商、相互妥協的結果,而是被異化為由單邊強權主導的利益交易,目的是將本應謹慎、妥善應對的地區沖突轉化為一場“個人政治秀”。如泰國學者帕溫·查查瓦爾蓬蓬(Pavin Chachavalpongpun)所言,此舉將“一場復雜的地區進程變成了一場象征性的外交表演,旨在提升美國領導人的政治形象”。這種將和平工具化、功利化的行為,在美方對諾貝爾和平獎的偏執上得到充分體現,這種自我“貼金”無異于一場“鬧劇”,因為其動機并非基于對國際道義的認同,其目標也絕不是真要幫助柬泰解決爭端,只是為角逐諾獎積攢“和平政績”,事實上這一政績被嚴重夸大,其中的行為邏輯也與“和平精神”南轅北轍。
美國政府從未正視東南亞國家的共同利益與訴求,而是一昧將后者視作霸凌對象和地緣政治工具。一方面,美官員對東南亞事務極度無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在任命聽證會上更是連一個東盟國家的名字都說不出來。另一方面,美政府加征“懲罰性”關稅、挑撥東南亞國家同中國友好關系等霸凌行徑,充分暴露了美國的戰略思維混亂與不可預測性,使得一些東南亞國家開始重新評估與美國的關系。正如新加坡學者鄺云峰(Yuen Foong Khong)與廖振揚(Joseph Chinyong Liow)所言,東南亞雖坐擁龐大人口和與日俱增的經濟分量,卻常遭西方大國忽視,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路線“無異于親手葬送美國半個世紀以來在東南亞積累的戰略信任與外交遺產”。
強扭的瓜終究不會甜,只要有一方不是心甘情愿地坐上簽字桌,這份協議就可能無法真正落地。在美國威逼利誘下取得的和平是治標不治本,必將為后續談判進程埋下隱患,到時美國早已拍屁股走人,留下爛攤子還得當事國處理。美國急于做表面文章,掩蓋不了柬泰和平仍然脆弱的事實。在馬來西亞外交部長確認特朗普出席東盟峰會以后,法國媒體《世界報》引述泰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泰國注意到美國的態度,但要求柬埔寨必須首先解決泰國提出的主張。10月14日,柬埔寨前領導人洪森則在“臉書”(Facebook)上發帖稱,邊境局勢仍然“令人擔憂且非常脆弱”“沖突可能再次發生”。此次沖突涉及殖民主義遺毒、領土主權爭端、民族主義情緒等復雜因素,僅憑一紙協議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美生硬介入反而會使問題進一步復雜化、擴大化。柬埔寨學者萬納克·羅(Vannak Ro)同樣指出,外部勢力強加的和平往往不可持續:“在當今的多極世界中,脅迫手段正日益取代外交手段,使得柬泰?;鸶y維持。”
更深層的隱憂,在于美政府對“東盟方式”的破壞?!皷|盟方式”根植于“東方智慧”,秉持對話協商、開放包容的多邊合作精神,主張以平等對話凝聚共識,反對以強制手段維護地區穩定。柬泰邊境沖突爆發以來,東盟在勸和促談方面發揮了“主渠道”作用,正是在馬來西亞首相安瓦爾的推動下,柬泰兩國才朝著緩和局勢和恢復和平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沖突爆發以來,中國始終支持以“東盟方式”推動政治解決,而特朗普政府則對“東盟方式”避而不談,折射出中美兩國在地區合作理念上的根本差異。
隨著東盟峰會日益臨近,美政府的單邊行徑再次將其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美方若執意將中方排除在所謂“和平儀式”外,只會暴露出其搶摘“和平果實”、架空“東盟方式”的狹隘動機。國際調解實踐反復證明,排他性做法不僅違背多邊主義原則,更會損害地區合作根基。其他國家也有充分理由擔心,未來是否也會遭遇類似的“排除”局面。相信中國會繼續以自己的方式勸和促談,為實現可持續?;鸷图硖╆P系轉圜發揮建設性作用,為地區長治久安作出積極貢獻。
(李仲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