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27日電(記者 歐陽詩嘉)“NEJM長期關注醫學領域的創新,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突破來自人工智能。它不僅重塑了研究范式,也在幫助醫生重新定義診斷、治療和患者管理。AI的真正價值,在于將科學創新轉化為可改善人類健康的成果。”2025年10月26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主編Eric Rubin教授在第五屆醫學AI 年會(Al in Medicine Symposium,AIMS)上發言表示。
在海量醫療數據不斷積累、大模型技術迅速演進的背景下,由《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出版商NEJM集團,《NEJM醫學前沿》出品方嘉會醫學研究和教育集團(J-Med)和漕河涇開發區聯合主辦的AIMS2025,以“以人為本,智貫臨床”為主題在上海隆重舉行。這是AIMS大會連續第五年的舉辦。會議共有四個主要議題:構建AI就緒的醫療體系、從模型落地到模型試驗、腦機接口的臨床前沿、AI驅動的精準研發。
本次大會匯聚了來自全球學術界、醫療界與產業界的領軍人物,包括NEJM主編 Eric Rubin、NEJM集團副總裁David Sampson、NEJM AI常務主編Charlotte Haug、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劉連新、復旦大學華山醫院院長毛穎等多位嘉賓。他們共同分享AI 在醫學領域中參與管理、診斷、治療、創新研究中的各種實踐經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劉連新教授首先從醫療管理角度分享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醫院自2016年起系統開展的人工智能應用布局:醫院在診療管理、科研創新與患者服務等環節,實現基于國產大模型的智慧平臺覆蓋,包含掛號、診療、支付、隨訪等場景,助力臨床工作人員高效完成各個環節的醫療管理需求。
毛穎教授在大會上系統闡述腦機接口與人工智能融合的最新進展,展示華山醫院在神經信號解析、腦功能重建及神經調控方面的突破。團隊通過植入式腦機接口臨床研究,幫助脊髓損傷與癲癇患者恢復運動和語言功能。他強調,AI正在助力讀懂大腦,推動醫學重塑,應以倫理為前提,讓人機智慧融合成為“增強智能”。
此外,中山大學副校長林天歆,上海市胸科醫院院長侯旭敏,臨港實驗室領軍科學家李澄宇博士等多位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多模態AI技術的融合應用正推動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進入“以人為本”的智能新階段。從精準診斷到個體化治療,從科研設計到倫理監管,AI的邊界正不斷拓寬,其核心價值始終圍繞“改善患者健康與醫療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