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27日電(記者 李夢涵)10月27日,在2025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開幕式上,一份題為《全球尺度可持續發展科學監測報告(2025)—地球大數據視角下的十年進展》的報告正式面向全球發布。該報告由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牽頭,匯聚全球21個國家、40余家科研機構與國際組織的專家智慧,歷經多輪國際國內專家評審,基于全球尺度高時空數據產品,采用創新性科學方法,對2015年以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十年進展進行多維度"科學體檢"。
方法創新:地球大數據構建可持續發展目標評估新范式
當前,聯合國對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全球評估主要依托于各會員國自愿提交的國別統計數據。這一機制雖在政策協調上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在實際操作中,因各國統計能力不平衡、數據標準與口徑不一、匯報周期長且部分數據缺失等問題,難以實現全球覆蓋一致、時空連續可比的高精度監測,限制了從全球整體視角進行快速、客觀研判的能力。
為突破上述傳統數據的固有局限,報告系統性地整合了衛星遙感、地面傳感網絡、社會統計調查等多源地球大數據,針對18項具有高空間異質性的可持續發展指標,建立了獨立、標準化的科學監測體系。報告通過三重關鍵步驟確保評估嚴謹性:首先篩選覆蓋全球、長時間序列且經過質量驗證的數據產品;其次采用泰爾-森中值趨勢估計法計算指標的狀態得分與趨勢變化,并通過曼-肯德爾檢驗驗證結果顯著性,綜合分析人口受影響情況;最后結合各國耕地面積、人口規模等資源稟賦,加權測算國家貢獻度,全面呈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推進的"多維圖景"。
核心發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告急,協同治理迫在眉睫
這份"體檢報告"揭示出可持續發展的嚴峻現實:自2015年以來,全球可持續發展整體進程遠低于預期,形勢十分緊迫。在監測的18項指標中,僅SDG6.6.1"濕地面積"全球整體處于階段性(2015-2022年)"無凈損失"的狀態。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多達11項指標面臨"顯著挑戰"或"重大挑戰"。其中,更有8項指標呈現明確的退步趨勢。這些退步領域廣泛涉及糧食安全基礎(人均耕地減少)、水資源可持續性(地下水儲量下降)、海洋生態健康(溶解氧濃度降低)、陸地生物多樣性(森林覆蓋減少)以及氣候變化應對(人均人為二氧化碳排放上升)等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核心方面,表明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性風險正在累積,亟需各國強化行動力度。
報告還發現,盡管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歐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北美等地區的綜合狀態得分較高,但同樣面臨著大量指標退步問題,例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人均人為二氧化碳排放仍然較高且在增加,歐洲在海洋酸化、森林覆蓋減少、土地退化等問題仍然存在。
賦能決策:三大方向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未來五年加速
在國家層面,報告通過15項具有國家自主貢獻特征的指標進行綜合測算,中國、加拿大、巴西、挪威等國憑借在生態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等領域的積極行動,成為排在全球前列的"正向貢獻者"。其中中國15項指標平均貢獻度5.84%,居全球首位,體現了在推進全球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過程中的國際責任與擔當。
針對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報告提出三項建議:一是依托技術促進機制(TFM)、數字可持續發展國際科學計劃(DSP)等平臺,加快填補數據缺口,提升評估數據的完整性與時效性;二是深化"食物-水-能源"等可持續發展目標關聯分析,最大化協同效應,避免單一目標推進導致的資源浪費;三是基于空間差異化評估結果,優化政策與資金配置,完善包容性公平治理體系,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世界科學院院長夸雷沙?阿卜杜勒?卡里姆(Quarraisha Abdool Karim)表示:"該報告展示了新技術—尤其是地球觀測以及綜合大數據分析技術—如何突破傳統監測體系數據不完整、碎片化的固有局限:通過提供及時、細化、具有針對性且全球可比的空間數據產品,有效彌補了傳統監測的不足。"
SDG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在大會主旨報告上強調:"當前,距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僅剩不足五年,全球合作至關重要。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IDSSD)旗下數字可持續發展國際科學計劃(DSP)的最新成果,本報告的評估方法體系與研究成果數據面向全球開放共享,這將為可持續發展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提供基礎數據,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循證行動提供技術支持,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行動在最后關鍵階段加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