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9日電 法國亞洲中心名譽主席迪蒙柳在“全球戰略對話(2025)”智庫論壇上表示,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日益加劇,應對挑戰需要各國增強互信,擱置分歧,平等對話,相互學習。
迪蒙柳提到,談及經濟時便會講到貨幣,而貨幣其實就是信任,它的價值是取決于此。在重建經濟秩序的時候,需要互信,才能夠重建。
他坦言,當今全球經濟前景讓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情緒悲觀,不少學術著作甚至還談及“戰爭經濟”的概念,認為經濟領域已不再是和平協作的場域,反而陷入混亂,可能成為各國相互對抗的陣地。
不過他也認為,當前并非全無積極信號。他提到,區域化合作便是重要突破點,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為代表的雙邊或區域協定,為經濟全球化提供新的實踐路徑,成為普惠包容發展的潛在抓手。
迪蒙柳表示,當下重新“在岸化”趨勢盛行,一些國家將生產轉移至本土,既推高成本,又可能引發通脹,與“去全球化”形成兩極對沖,加劇了經濟秩序的混亂。他認為,重構經濟秩序需回歸“熊彼德式”的核心邏輯,也就是通過合理分工和專業化協作,實現全球責任共擔,但這一前提是恢復真正的全球化與區域互聯互通。
在制度層面,迪蒙柳建議參考聯合國的經驗。他強調,聯合國并非“西方專屬創造”,它具備凝聚共識的能力。
他還表示,全球各國的價值觀與利益存在巨大差異。在這樣一個迷茫的世界中達成共識,需要足夠的耐心與善意。承認失敗和不足是進步的基礎,這一過程能讓各國相互學習,展開平等對話。全球經濟參與者之間的對話,也應遵循這一邏輯,才能取得成功。
10月2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日報社共同主辦的“全球戰略對話(2025)”智庫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和中國日報社中國觀察智庫承辦。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丹麥、挪威等國家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聯合國成立80周年與全球治理新格局”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編譯:高琳琳 審核:馬芮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