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30日電(記者 李夢涵)10月28日,"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科學創新大會在京開幕。作為配合ANSO第四屆會員大會的一項重大活動,本次大會以"科學與創新:共創可持續未來"為主題,匯聚了近300名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和8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其中包括55家ANSO成員單位的代表。大會圍繞開放科學與開放創新如何推動包容性發展、科學技術如何服務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如何提升民生福祉、青年如何成為通往共享未來的橋梁等公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研討。在ANSO的支持下,中外領銜科學家在大會上共同發起了"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國際研究網絡"。
ANSO主席、泰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署(NSTDA)署長蘇吉·林皮喬農(Sukit Limpijumnong)對中國科學院、北京市海淀區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對ANSO科學創新大會給予的全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他指出,能力建設與國際合作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重要保障。在人工智能加速科技發展、參與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時代,培養青年科技人才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ANSO副主席何宏平歡迎各國專家學者來華參會。他表示,應對全球挑戰需要各方攜手努力、采取聯合行動。他介紹了中國科學院過去6年多來通過ANSO平臺和網絡深化與ANSO各成員單位的合作、共同應對區域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挑戰的一系列實際行動,期待大會能帶來更多互利合作。
ANSO副主席、巴西科學院(ABC)院長海倫娜?納德(Helena B. Nader)提到,知識驅動發展,ANSO在近年來已成為一個連結科學發展的全球性平臺。她強調,未來需要科學與人文社科共同發展。在科技創新發展的同時,仍需關注人性及倫理問題。
ANSO創始主席白春禮指出,科技創新不僅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也是應對當前各種全球性挑戰,尤其是化解人與自然尖銳矛盾的關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Shahbaz Khan)視頻致辭。他認為,科學是國際交往的橋梁,也是國際發展的動力,并回顧了UNESCO和ANSO為推進可持續科學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馬成芳在發言中介紹了海淀區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等國際科技創新的進展情況。他表示,ANSO在改善民生、應對共同挑戰等方面做出了諸多貢獻,同時希望通過活動打造一個更具有活力的全球創新網絡。
會上,ANSO科學大使、國際動物學會主席尼爾斯·克里斯蒂安·斯坦塞斯(Nils Christian Stenseth),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郭華東,ANSO國際專題網絡ANSO-DRR聯合主席、前UNESCO自然科學助理總干事柯瑞卿(Gretchen Kalonji)圍繞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數字技術、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做主旨報告,共議如何利用跨學科合作與大數據平臺,為"一帶一路"沿線乃至全球提供可操作的綠色轉型路徑。
圓桌對話環節以"開放科學與創新推動包容性發展"為主題展開,來自埃及國家研究中心(NRC)、塞內加爾科學與技術院(ANSTS)、蒙古科學院(MAS)、塞爾維亞科學院(SASA)、南方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委員會(COMSATS)等ANSO成員單位的代表,以及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代表作為嘉賓參與對話,先后就所在機構的工作經驗,為全球科技創新共同發展建言獻策。
作為ANSO 2025年度的大型活動,此活動為期2天,設置了三個分論壇,來自多國的科學家、學者將圍繞"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科學技術能力建設與高等教育合作"等議題展開討論。
29日下午的閉幕式上,特里布文大學(TU)副校長Deepak Aryal,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前瞻人工智能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創始院長曾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周叢照作為各分論壇代表作總結發言,并匯報了各分論壇產生的成果。他們共同認為,國際科技合作不僅是應對全球挑戰的必由之路,更是實現共建可持續未來的關鍵力量。同時,他們希望在促進科技創新的同時,加強多邊協作與青年人才培養,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林皮喬農對中國科學院、海淀區政府的支持,對組委會的貢獻表示感謝。他希望青年科技人才加強交流合作,共同進步,助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讓科技成果提升民生福祉,共同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何宏平在總結中指出,此次活動為我們規劃未來合作、應對時代挑戰指明了方向。"從加強跨學科的合作研究以應對復雜的現實問題,到加強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聯合治理,再到通過能力建設實現科學創新可持續的未來。這些話題深化了我們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思考和探索。"他提到。
會議受到廣泛關注,為搭建起多邊國際合作伙伴、拓展務實高效的全球科技合作創新網絡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