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聯合主辦“中國“十五五”:全面深化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第91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政協原主席夏德仁在論壇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
夏德仁認為,搶抓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構建推動全面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首先要增強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的意識。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為我國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如果說過去幾十年中國的高速增長是從總量上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的話,那么在新的時期,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推動以全面創新為主要內容的高質量發展,那么我們一定會在發展質量上大大縮小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信心。
夏德仁指出,2024年全年和今年的前三季度,我國的GDP總量同比分別增長了5%和5.2%,但是諸如數字經濟規模、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以及與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相關聯產業產值(包括機器人,無人機,新能源汽車)均實現了超過兩位數的增長,這說明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
夏德仁認為,新科技革命與以往工業革命不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要素不再只靠機器設備和硬件,而是靠人才、知識和軟件,這些創新要素是最活躍、最具開放性和流動性的要素,很難封鎖住。只要有適于這些創新要素生長的土壤環境,我們就不怕國外封鎖,就會形成創新發展的良好局面。因此在新時期,我們要圍繞高質量發展深化改革,構建適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有利于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為此建議:
一是發揮好政府在推動創新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要從一些微觀競爭性領域退出,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場機制解決不了的一些長期性問題上,而培養創新能力就是政府最應當承擔的長期性職能。要樹立長遠眼光,從教育抓起,提高教育水平,培養創新型人才,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培養從0到1的原始創新能力。要通過中長期科技和產業規劃,明確重點科技攻關目標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引導社會創新資源向重點領域集中。
二是發揮好企業在創新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要一如既往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特別是支持那些能夠承擔國家使命、秉持長期主義的民營科技企業進入國際舞臺,參與國際競爭,取得優勢地位。
三是加快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改革。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與產業發展的通道,加快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使我國的人才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四是深化金融改革,培養耐心資本。在創新鏈條上,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產業化這個關鍵階段,具有高風險、長周期、重投入的典型特征,這一過程需要大量耐心資本的投入給予支持。要通過深化金融改革,優化融資結構,引導長期資金向科技和產業創新領域集中,建立健全以政府引導資金、社會風險投資、民間股權投資和銀行信貸資金相結合的投融資體系,為我國創新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