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聯合主辦“中國“十五五”:全面深化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第91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以下為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原院長樊綱的發言。
首先祝賀中改院34周年,一晃34年了。我參加過中改院成立以后的國際會議,最開始的時候條件沒有那么好,擠在小小的會議廳里但人是滿滿的。
我講的題目是科技創新與社會保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AI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有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可能會深入到產業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個重要的作用,它確實可能會替代人類,會產生社會的問題。
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發給三位經濟學家,他們兩篇論文其中一篇特別強調了科技創新可能帶來的破壞性影響,就是所謂的破壞性創造。這些破壞性創造有兩個方面,一是可能對現有的產業、現有的企業產生顛覆性影響。另一方面的破壞性影響,對原有的工作就業產生毀滅性影響,特別是現在的新技術是人工智能假設要替代很多人工。
這些就會產生人怎么辦的問題。我們不僅要思考創新帶來的好處,特別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社會學的角度要看到科技新可能帶來的利益沖突。這里也涉及到體制改革,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我們怎么托底,落后的企業要被淘汰,怎么建立一套社會機制,使淘汰更加順暢,社會保障要托底,要有足夠的社會保障和資源能夠緩解各種社會問題。
社會保障體制是一個大的概念,怎么能夠加大保障?在這,我們想到它需要資源,當然,還有稅收、經濟增長等等都需要,我們還有一個重大的資源可以利用,就是國有資產。國有資產是公共資產,要提供公共品,在經濟增長遇到問題的時候,宏觀穩定就是最大的公共品,而在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時,科技發展、社會穩定是最大的公共品。公共品需要用公共資源,公共資源要為公共品的提供作出貢獻。因此,我們要想到要利用好我們這個優勢,其他國家沒有這么多的公共資產,怎么用好,使我們既能持續發展又能夠社會穩定,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促進科技的進步、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