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1月1日電 2025年11月1-2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聯合主辦“中國‘十五五’:全面深化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第91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本次論壇以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圍繞全面深化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研究研討,建言獻策。
11月1日下午舉行了“新科技革命促進高質量發展”平行論壇,新科技革命如何賦能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將走向何方?新興產業和科技變革中如何加強全球開放合作?來自不同國家的政府官員、智庫、媒體、企業家對此展開熱議,并與在場聽眾互動交流。
平行論壇第一單元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主持。馬來西亞駐華大使館經濟事務公使悟倪·桑卡爾發表主題演講,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長穆榮平,伏羲智庫創始人、清華大學互聯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曉東,加拿大駐廣州總領事貝加德,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副總監趙永礎,新華社研究院院長劉剛對話交流。
悟倪·桑卡爾認為,中國“十五五”規劃將新科技革命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等高度融合,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切實行動。高質量發展是在開放中獲得的,同時科技也在減少壁壘邊界,實現跨境融合。馬來西亞很多創新企業運用中國在數據中心、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使得物流和醫療等關鍵行業增加了25%。
穆榮平表示,中國從應用技術到開發技術到前瞻性的集成技術到原始創新,這20多年的見證過程有三點啟示,一是科技發展需要愿景引領、技術預見;二是要從技術到創新創業;三是產業技術革命需要長期積累。
李曉東表示,人工智能不是一個單一技術,從計算機網絡、數據處理、芯片、材料等,是高科技集大成的呈現。人工智能可能會以超出尋常的加速度向前發展,構建新的國際規則,從技術、政策、產業合作等方面形成一個全球的合作框架十分重要,也面臨很多挑戰。
趙永礎表示,香港正在大力發展科技產業,加速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區域內科技合作的平臺。從香港經驗看,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變革相對接,需要不同領域的一條龍商業服務,包括物流、金融、法律等。
劉剛認為,“十五五”規劃建議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出了要求,中國從過去的“跟跑”,現在要在更多的領域“領跑”。當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面臨技術迭代、社會結構變遷、全球治理重組等挑戰。為此,一方面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科技實力,另一方面中國愿意和其他國家開展技術科技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王文在主持人小結中指出,中國未來新科技革命的趨勢,就是發展、開放、造福于民眾的福祉。“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的“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是對中國和世界都十分重要的課題。
平行論壇第二單元由震海會創始人、香港全球化中心主席邱震海主持。德國赫蒂學院數字治理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客座教授托斯登·耶里尼克,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潘新春,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杜雨,中國歐盟商會華南分會董事高志豪,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小野寺修,神芯科技(海南)有限公司創始人、海南大學教授殷明參與對話交流。
托斯登·耶里尼克認為,AI涉及多學科技術,要防止只讓一部分人定義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需要轉化、翻譯以及跨學科的合作。
潘新春認為,新科技革命是推動中國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是維護海洋權益與安全的重要保障。“十五五”時期,以新科技賦能傳統海洋產業,將提質增效、拓展空間,催生出萬億級規模的市場,以新科技為核心的海洋裝備技術的突破與發展,將加快推動海洋新興產業發展。
杜雨認為,此前的技術創新創造了工具,而當前的創新是創造了生命體,AI所推動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終局”是人機共生。他建議,一是要系統化把技術應用到實際產業中。二是安全的協同共建。即在全球化大環境下,任何一個國家在使用新技術、應用新場景時要確保符合全人類的價值觀和利益。三是加快轉變教育方向。高志豪建議,中國“十五五”非常重視可持續、包容性發展。新科技革命是深化中歐合作的歷史性機遇,為中歐合作注入新的動能。此外,要讓人工智能更好地為社會、經濟服務;要合作開放以創造可預測的協同創新環境。
小野寺修建議,應對新科技革命,一方面要提高生產率,另一方面要提高分配的公平性。技術帶來便捷性的同時也帶來了監管、知識差距、技術壟斷等挑戰。為此,要加強科技的運用、教育、培訓,以實現技術的公平。殷明表示,有測試發現AI已經出現了自我意識。如果AI賦身機器人,從一種意義上說是硅機生命。AI賦身機器人是基于統計學人類的數據,而對于規則發現以及創造等還沒有應變的能力。但未來會如何?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為此,政府或者整個人類共同體需要設計AI的安全監管規則并為此共同努力。
邱震海在主持人小結中指出,以人工智能為重點的科技革命帶來的變革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都不一樣,不是漸進式的升級,而是本質的變化,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人工智能是不可逆轉的浪潮,更需人具備補位、鏈接和思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