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寧晉環)聚焦“領航定向 接續奮斗 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主題,中宏論壇第六十六場在線研討會于28日下午圓滿召開。中國傳媒大學區域國別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周亭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周亭發言: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作為國內政治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國際關注度反映出中國發展與國際關切的深度交織。國際媒體對四中全會的報道呈現多元視角,既有對中國治理模式的肯定,也有對挑戰的討論,這為如何向世界有效傳播中國議題提供了重要啟示。
一、國際媒體的關注焦點與評價傾向
一是對中國治理模式的認可。境外英文媒體對四中全會高度關注。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媒體大量轉引中國官方媒體的內容,例如《環球時報》英文版報道受到英文媒體廣泛轉載,體現了中國在議程設置中的主動性。部分媒體高度評價中國的治理體系。東南亞媒體如馬來西亞媒體指出,五年規劃明確了資本、人才與補貼的導向;一些英國媒體稱贊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認為中國模式具備長期規劃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進展。
二是對中國政策連續性與穩定性的認同。中國香港地區媒體聚焦區域合作,認為規劃將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多國媒體強調中國政策的連貫性及其國際影響。新加坡《海峽時報》認為,“十五五”規劃構建了碳減排、軍事現代化與文化發展的綜合藍圖,預測其政策連續性將超越以往;納米比亞通訊社指出,五年計劃在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美國彭博社分析稱,四中全會將影響全球市場預期,推動貨幣穩定與人民幣國際化。
三是對中國全球南方貢獻的贊揚。新加坡媒體肯定中國承擔全球責任、與全球南方國家站立的立場,反駁“中國增長見頂論”;發展中國家媒體尤其關注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埃及、拉美國家期待中國通過“一帶一路”等多邊機制提供發展經驗;巴基斯坦媒體稱中國為連續多年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大貢獻者,認為“十五五”規劃將為國際合作注入新動能。
四是對經濟挑戰的討論與誤讀。部分媒體夸大中國面臨的內外部壓力,如消費低迷、人口老齡化、貿易摩擦等。
二、國際傳播的實踐路徑建議
基于上述反響,中國議題的對外傳播需從“主動設置議程”與“優化敘事策略”兩方面入手。
一是主動設置傳播熱點,構建立體化傳播體系。首先,深化政策解讀。依托全會公報,圍繞宏觀經濟、新質生產力、共同富裕等重點領域,持續輸出政策亮點與實踐成果,提升正面聲音的國際能見度。其次,多元渠道協同。除傳統媒體與政府發布外,需借助人文交流、學術論壇等平臺,通過專家將專業觀點轉化為國際受眾易懂的話語。再次,適配社交媒體。針對海外社交平臺特點,制作輕量化、碎片化的融合媒體產品,以通俗化語言解析宏觀政策,提升傳播時效。
二是融入國際共通議題,彰顯中國治理的世界意義。首先,提煉核心價值。從世界格局與人類發展的高度,闡釋中國治理現代化的戰略意義,推動中國經驗與全球治理理念對接。其次,強化實證支撐。以故事、數據、案例及國際比較為基礎,講清中國治理模式的運作邏輯、現實成效與可推廣性,使“中國之治”成為國際社會理解中國制度的重要窗口。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國際反響表明,中國議題已深度嵌入全球輿論場。未來需以主動姿態設置議程,通過精準化、場景化的傳播體系,將中國價值與世界關切相結合,使中國故事不僅被“聽到”,更能被“聽懂”并獲得“認同”。
編輯:王鏡榕
審核:蔡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