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節,我站在嶄新明亮的候車大廳里,抬頭望著電子屏幕上不斷刷新的車次信息。身邊人來人往,有人拖著輕便的行李箱、有人挎著小巧挎包、還有的輕裝簡行,神情從容。不遠處,孩子們趴在落地窗前,指著窗外流線型的高鐵列車興奮地叫嚷著。我下意識地抬手看了看手機上的行車信息,上面寫著我再熟悉不過的故鄉的名字。
看著手機里的行車信息,讓我想起了很多年前。遙想當年時光,那時的春節,也是一票難求,火車站人山人海,排隊買票,大排長龍,或者委托親戚幫忙買,往往要等很多天,也不一定買得到。當時還是小孩子的我被媽媽抱住,緊緊跟著爸爸的步伐,擠在老舊車站的售票窗口前,汗味、泡面味和焦慮的氣息在空氣中交織。經過數小時的排隊,終于拿到了兩張站票——從新疆到家鄉,那趟綠皮車要晃晃悠悠走整整三天。候車室里,空氣渾濁得能看見浮塵。廣播里列車時刻的通報夾雜著刺啦雜音,每次播報都引發一陣騷動。墻壁上掛著機械鐘,指針不慌不忙,而等待的人們臉上寫滿焦灼。
當時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K字頭快車”。綠皮車緩緩進站時,人群如開閘洪水向前涌去。母親緊緊抓著我,父親提著行李,奮力將母親和我擠上車廂。車廂里,人貼著人,幾乎無立錐之地。連接處、過道里,甚至廁所門口都塞滿了人。各種方言、叫喊、嬰兒哭聲交織,奏響一曲特殊的出行交響。爸爸把行李墊在身下讓我和媽媽坐著,坐在過道里,看著窗外緩慢后退的風景。夜色漸深,月光透過車窗灑進來,照在擠在一起睡覺的旅客身上。那時我想,要是能快一點,再快一點,該多好。而現在情況改善了很多,乘警不斷的游走在車廂里,給我們講解反詐知識,同時保護著我們的安全,乘務員也在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盡顯一片忙碌又帶有和諧的新篇章。
2008年,京津城際開通,那是中國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鐵路。我第一次在電視新聞里看到了“貼地飛行”是什么樣子,從北京到天津,一杯水還沒喝完就到了。那一刻,我隱約感覺到,有些東西正在悄然改變,變化確實接踵而至。
隨后十年,高鐵網絡以驚人速度延展。京滬、京廣、哈大、蘭新??一條條鋼鐵巨龍穿山越水,重新定義著中國的地理時空。曾經需要“鐵腚功”的漫長旅程,被壓縮成一杯咖啡的時間。
車站也在變。鋼筋水泥的老站房被玻璃幕墻的現代化樞紐取代。從功能單一的候車場所,變成了集交通、商業、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樞紐北京南、上海虹橋、廣州南、烏魯木齊站?這些不只是車站,更是集高鐵、地鐵、公交、商業于一體的城市新中心。候車室里有書店、咖啡廳、快餐店,座位充足,秩序井然。當年那種“春運式”擁擠,正逐漸成為歷史記憶。
購票方式的變化更是翻天覆地。從通宵排隊到鼠標輕輕一點,再到指尖在手機屏幕上一劃,幾分鐘完成購票。電子客票推行后,連紙質車票都成為了歷史,身份證一刷,輕松進站。記得有一次,我匆忙趕到車站,好不容易排隊到我取票時,工作人員微笑著說:“先生,不用取票,直接刷身份證就行。”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鐵路已不再是我記憶中的那個老樣子。
隨后的幾年里,我親眼見證了中國鐵路的巨變。四縱四橫,然后是八縱八橫,高鐵網絡如同毛細血管,延伸至國土的每一個角落。西成高鐵讓“蜀道難”成為歷史,哈大高鐵穿越嚴寒地帶,海南環島高鐵讓游客輕松環島旅行……一個個奇跡在鐵軌上誕生。當時翻看著這些新聞的我也想著,要是我也能坐上高鐵該多好啊。
大學時,我坐上了迄今為止我唯一一次的高鐵之旅,那時,正趕上疫情,很多地方還沒有放開,所以我只能去河南老家,買票時,看到了高鐵的火車票,于是就購買了這二十四年來唯一的一張高鐵票,而我在火車站親眼看到和親身感受到高鐵的先進時,才明白聽別人說,不如親身經歷這句話的含金量;進站時,人臉識別系統一秒核驗,閘機自動開啟。站臺上,復興號列車如銀色的子彈,靜待出發。車廂內,無線網絡全覆蓋,我甚至可以一邊趕路一邊跟父母打視屏電話。座椅更加寬敞,每個座位都有充電接口,還有無聲車廂為需要安靜的旅客提供選擇,。此時我充分感受到高鐵不但速度更快,就連舒適度,也完全不是普通火車能匹敵的,那一刻,我真心感受到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和高鐵的飛速發展。
列車啟動,加速,很快達到時速350公里,卻依然平穩如初。我打開手機,查看列車位置——這是又一個令我驚嘆的功能,實時定位,精確到米,到達時間可以預測到分鐘。鄰座是一位老人,他告訴我,他是專門來體驗高鐵的:“我年輕時在鐵路上工作,開的就是那種燒煤的蒸汽機車?,F在這車,真不敢想象啊?!彼难壑?,有淚光閃爍。
窗外的景色一覽無余。金色的陽光下,田野如海,村莊如島,高速公路與高鐵時而并行,時而交錯,構成一幅立體的交通畫卷。一列對面開來的高鐵呼嘯而過,只有兩三秒的交錯,卻讓我想起了那些年緩慢的綠皮車。
我走到兩節車廂的連接處,我想起很多年前,在綠皮車的連接處,那里是吸煙區,也是我躲避擁擠的臨時避難所。鐵軌撞擊接縫處發出的“哐當”聲,至今還在記憶深處回響。而今,那有節奏的“哐當”聲已經在無縫軌道的發展下被平滑的靜謐取代。列車準時抵達目的地,停車時間只有兩分鐘。我站在車門口,看著上下車的旅客。他們從容不迫,仿佛高鐵的快節奏已完全融入他們的生活,成為一種理所當然。乘務員熟練地搭上渡板保護著我們下車的安全。高鐵,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那天的團圓飯,格外溫馨。窗外,一輪明月高懸;屋內,三代同堂,笑語盈盈。那些曾經漫長的旅途,如今變得短暫;那些曾經艱難的歸途,如今變得輕松。鐵軌連接起的,不僅是城市與城市,更是過去與未來,夢想與現實。
(作者:支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