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1月9日電 在9日上午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論壇上,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發表題為《公益力量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中的聯結與賦能》的演講。他表示,我們處在一個波瀾壯闊的數字文明時代,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我們的生產與生活。以公益性社會組織等為代表的公益力量,以其獨特的公益性、中立性和靈活性,正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聯結者”與“賦能者”。
劉玉珠指出,公益組織就像一位真誠的“聯結者”,致力于打破壁壘,匯聚各方力量,構建一個開放、協作的“同心圓”。公益組織就如關鍵性的橋梁與催化劑,聯動政府、專業機構、市場、社區、公眾等各方主體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事業。它超越單一的利益訴求,以公益使命為內核,能夠有效動員社會力量,通過建立協作平臺、創新合作機制、推動科技賦能等方式,發揮各方優勢,滿足多元需求,形成資源合力,共同注入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承之中。數字技術是代碼與算法,而文化遺產則充滿了歷史的溫度與人文的故事。公益組織恰恰是二者之間的“翻譯官”與“催化劑”。通過開展各類公益項目、公益展覽等,引導高科技企業和人才,去更多關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的保護長期以來似乎只是專家學者的事。而公益組織通過數字平臺,架起與公眾聯結的橋梁。公益組織以其非官方身份,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民間渠道”。
劉玉珠還表示,“賦能”能充分激發參與者的熱情,為文化遺產注入可持續的、內生性的生命力。數字化是實現“預防性保護”和“再生性保護”的有效手段,即使有朝一日實物不存,我們依然能在數字世界中將其復原、傳承后世。公益力量在文化遺產領域中,遠不止于傳統的守護與傳承,它更是一種驅動創新與探索的活水源泉。在數字化浪潮中,“數字鴻溝”可能引發新的不平等。那些地處偏遠的遺址、小眾的民間技藝,很可能因為缺乏資源和關注而被數字時代遺忘。公益力量的使命,就是“一個也不能少”。
劉玉珠表示,實踐表明,公益力量的核心價值遠不止于資金支持,它與政府、市場協同發力,是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生態的“共建者”。通過激發社會對文化遺產的認同感與責任感,推動形成“保護-傳承-創新”的良性循環,促進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可持續發展。